手腕痛竟遭開重大傷病! 醫曝「5原因」自體免疫失調 吃太甜、牙周病都中

分享:
0:00
volume_up

圖、文/常春月刊

66歲的劉女士從事手工藝工作,手腕及手指關節長期不適,三不五時就感覺手腕腫痛、緊繃、無力,因此定期在骨科、復健科就診。最近,她聽聞朋友確診類風濕關節炎,且與自己的症狀類似,因此在朋友建議下來到醫院風濕免疫科求診。經抽血發現不僅類風濕因子和發炎指數過高,且手部X光片已發現骨骼結構破壞及變形,手腕動作受限,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遂替她申請重大傷病證明。

台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顏憶寧醫師說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的自體免疫疾病,當自體免疫系統失調,使本應攻擊外來病菌的自體免疫抗體轉而攻擊自身關節,就會導致關節發炎,甚至破壞骨骼結構。

其好發於40至60歲的中年婦女,少數女性會在年輕時發病,在台灣的盛行率約0.4%,發病原因與基因、抽菸、荷爾蒙雌激素、牙周病、免疫系統失調都有關聯。

常見這些症狀 嚴重恐基本生活技能都做不到

顏憶寧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常影響手指、手腕關節,被影響初期關節會有緊繃感、晨間僵硬、腫痛無力,甚至連開門、擰毛巾、拿筆、拿筷子等基本生活技能都無法做到,要是遲遲未治療,可能造成骨頭侵蝕、肌腱斷裂、關節變形損傷,更甚者可能因自體免疫抗體的攻擊出現肺部纖維化、心包膜炎、神經病變、心血管病變、腎臟病等嚴重併發症,必須及早診治。

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治療為主 是損傷程度判斷手術與否

診斷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方式包含症狀評估、抽血檢視類風濕因子和發炎指數,以及利用超音波、X光等影像檢查確認關節是否變形、發炎。顏憶寧提及,類風濕性關節炎以藥物治療為主,包含口服類固醇、免疫調節抗風濕藥物、小分子藥物以及注射生物製劑,並視關節損傷程度予以關節復健或關節置換手術、肌腱縫補等手術治療。

日常可以這樣預防 出現不適應盡快就醫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慢性疾病,要治癒十分困難,患者必須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保持適度關節活動,並盡量以大關節取代小關節活動。顏憶寧提醒,疾病成因有一部分與基因、荷爾蒙相關,所以不易預防,但可以從其他好發因子著手,如:戒菸、積極處理牙周病、維持正常作息、飲食均衡、避免太甜或糖分過高的食物,若手指、手腕出現不明原因的緊繃、僵硬感,冷熱敷都無法緩解的情形,建議及早至風濕免疫科門診就醫。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