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術後可停藥?最新減重手術指引證實「可助緩解代謝疾病 」

分享:
0:00
volume_up

文/uho優活健康網

2025年,全世界的肥胖人口將會多於過瘦的人?英國醫學研究曾指出,未來不到3年時間,世界上的肥胖人口將超過11億、亦將超越每9個人當中有1人出現營養不良體重過輕的人口比例。醫界也指出肥胖是疾病,會影響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多重健康問題。但2022年最新《國際代謝減重手術適應症指引》證實:「術後可助嚴重肥胖者緩解慢性代謝疾病。」

(圖/pixabay)

台灣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前理事長李威傑教授指出,肥胖已經被視爲慢性疾病,會造成許多問題,除了三高、心血管疾病外,還會造成睡眠呼吸中止、脂肪肝以及癌症的發生率,胖到一定程度,骨骼及關節無法負擔,會造成慢性疼痛,生活品質也打折扣。

想靠運動、飲食減肥 9成都失敗

台灣大學醫學院外科臨床副教授、台大醫院減重暨代謝手術中心執行長楊博仁表示,台灣健保將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32.5且合併有肥胖相關併發症,或是BMI超過37.5者,都歸類為「病態性肥胖」患者。此類患者若使用藥物、飲食、運動等內科減肥治療法,短時間內雖可能快速瘦身,但長期失敗比例卻高達90%以上。

他解釋,這是因為這2類患者的生理結構,並沒有隨著藥物、飲食、運動而改變,生理上的訊號,包括大腦對食物的慾望、腸胃道對營養的需求都相同,一但患者稍有鬆懈,便會無法克制地重拾以往的飲食習慣,最後甚至超越原本之體重。此種體重上下不斷起伏的情形,可稱之為「溜溜球效應」,除了會帶給患者相當大的心理壓力外,對身體也會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

減重手術減輕糖尿病患負擔

李威傑表示,相對於容易失敗的內科減肥治療方法,外科代謝減重手術已證實對於嚴重肥胖者更有安全性、長效性,許多肥胖者所併發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病,以及需降低體重等問題,都能在術後得到大幅緩解。

他進一步解釋,這是因為減重手術讓食物從胃到小腸之路徑變短,引導胰臟功能恢復正常,進而抑制血糖上升,緩解糖尿病症狀,且術後食量下降及食物吸收減少,也能讓糖尿病治療更加事半功倍。

楊博仁也指出,代謝減重手術的執行方式,是以「胃繞道手術」及「胃縮小手術」等2種爲主,以下說明手術內容:

  • 胃繞道手術:將大部分的胃分離留在體內,僅將小部分的胃部直接連接至小腸,進而降低食物的攝取及吸收,達到減重的效果,適合合併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病人施做。
  • 胃縮小手術:將大部分胃切除,僅剩保留約四分之一的容量,許多患者術後只吃得下四分之一個便當,預計能減少25%以上的體重。

「減重手術不只可以讓病人瘦下來,還能改善併發症,許多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減重代謝手術後,達到停藥標準。」楊博仁說,減重手術對於改善病態性肥胖者的長期存活率及生活品質,都有很大幫助。

睽違30年!最新代謝減重手術指引出爐

日前美國代謝暨減重外科醫學會及國際減重暨代謝外科醫學會,聯合發表《2022年國際代謝減重手術適應症指引》,與時俱進達成最新共識,取代了30年前的舊標準,新指引5大重點包括:

  • BMI大於35者,一律建議執行減重手術
  • BMI介於30~34.9、且還有代謝疾病者,透過非外科減重方式仍無法有效減重,應考慮執行代謝減重手術
  • 亞洲人種BM大於25就應視爲肥胖症,BMI大於27.5者建議執行代謝減重手術
  • 已證實減重手術的長期結果,有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 兒童及青少年族群,經慎選評估肥胖症影響後,也可考慮執行代謝減重手術

但楊博仁特別提醒,台灣健保目前針對減重手術的給付標準,爲年齡介於20~65歲且BMI大於37.5者,或是BMI大於32.5且有肥胖併發症者;雖然國際指引有所更新,但考量其奠基於西方人種所訂定,針對亞洲族群的建議尚不明確,短期內台灣醫界還需要更多的共識,才可能跟進。

楊博仁、李威傑共同指出,其實有些病人之所以肥胖,可能起源自家族基因,並非自身所造成;減重貴在維持,因此呼籲減重者,應採取均衡飲食、搭配運動才能避免非預期的體重反彈情況發生,必要時可尋求代謝減重外科手術協助,達到減重目標,勿因刻板印象錯過了良好又長效的方法。

  • 本文轉載自《uho優活健康網》糖尿病患術後可停藥?最新減重手術指引證實:可助緩解代謝疾病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