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4人就有1人」憂鬱傾向 調查顯示:大三生壓力最大

分享:
0:00
volume_up

健康中心/綜合報導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公布今年大專學生壓力調查結果,發現可能有憂鬱傾向占25.5%,較疫情前成長近1成,以大三學生壓力最大。

發現可能有憂鬱傾向的學生占25.5%,較疫情前成長近1成,以大三學生壓力最大。(圖/Pexels)

該份調查於今年11月4日至12月1日執行,共計蒐集1635份有效問卷,分析全台大學生的學業壓力、家庭壓力、經濟壓力、情緒爭吵壓力及人際壓力等。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陳柏霖表示,調查結果發現疫情後可能有憂鬱傾向的大學生占25.5%,較疫情前的16.3%增加9.2%,顯示受到大環境影響,更需關注其心理狀態。

陳柏霖指出,對比過去調查,疫情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以大眾型的中幸福中憂鬱占24.5%居首,第2、3名是巔峰型的高幸福低憂鬱占21.4%、滿足型的中幸福低憂鬱占13.2%。疫情後仍是大眾型占20.3%為大宗,但第2、3名變成錯亂型的低幸福高憂鬱占18.6%,愁善型的低幸福中憂鬱占15.8%。

在調查中,大三學生壓力量表總分最高,其次是大四以上、大一,主要壓力依序是「同一時段中要完成很多事,時間不夠用」、「課業壓力重(如採用太多原文資料、報告考試太多)」、「擔心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畢業後對於就業或升學抉擇的擔心」。

衛福部已於今年8月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期盼觀念與文化改變,就是感冒去診所一樣,希望內心承受巨大壓力時也要求助,截至11月底共計服務1.4萬人、3.4萬人次,其中3成經評估為高風險,已轉介到醫療院所治療,希望落實前端預防。

調查結果發現疫情後可能有憂鬱傾向的大學生占25.5%,較疫情前的16.3%增加9.2%,顯示受到大環境影響,更需關注其心理狀態。(圖/資料照)

諮商心理師公會提出五大訴求

1、大專校院多因大學自主不在學生輔導法的規劃中,排不上心理諮商的問題除了教育部承諾補助先前1:900,但母法仍然尚未有依據,選後又會是如何令人憂心。

2、目前年輕族群心理支持僅三次免費,除了考量擴大辦理或增加次數外,是否也應考量將18-24歲多數大學生的經費挪作擴充大專校院輔導中心人力用更有實質助益。

3、大學生的家庭期待與生涯發展困境,應向下紮根在高中以下擴及家庭教育、家長知能與社會價值觀的扭轉,新課綱與適性輔導的概念才能落實。另外不只熱議的心理健康假,情緒與壓力因應未來應編入課綱部定必修,實質透過課程與發展性輔導去汙名化心理健康需求,才能實質儲備學生進入大學、入社會因應諸多挑戰的心理資本。

4、青年心理健康其實與未來規劃有極大關聯,院系落實生涯發展與規劃、職涯中心提供的就業準備服務是否足夠、消弭學用落差的產學合作和實習機會,可以多些著墨。

5、輔導需求向下紮根及早協助,應更加優化高中以下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的制度,讓人員穩定且能夠人力擴充,讓更多學生能在高中以下心理壓力與問題發展初期就能得到協助。

留言衝人氣 4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