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婕罹腸癌2期癌細胞擴散!「10大警訊」別輕忽 多數人確診已晚期

分享:
0:00
volume_up

記者吳紹尹/綜合報導

57歲女星顧婕在直腸與乙狀結腸處發現5公分惡性腫瘤,罹癌第二期,昨(15)日驚傳癌細胞已轉移其他部位。台灣大腸直腸癌發生率逐年增加,初期無明顯症狀,多數人容易輕忽,有10大警訊要留意。

57歲女星顧婕在直腸與乙狀結腸處發現5公分惡性腫瘤。(圖/資料庫)

有「整形皇后」之稱的顧婕透露,血便時間長達一年,脹氣更是長達三十年、便秘也有二十年之多,平時靠吃軟便藥及浣腸,加上又愛吃烤肉、燒肉。近期因排便都要1小時,還要擠壓腹部才能解便,做了大腸鏡才在直腸與乙狀結腸處發現惡性腫瘤。原先經醫師評估因腫瘤未蔓延至淋巴,開刀取出後可不用化療,未料近日傳出癌細胞轉移,後續治療將延長。

食藥署指出,2006年發生人數首次超越肝癌,成為我國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108年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42.9人,發生人數已超過17,000人,標準化發生率上升87.3%。如果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時,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其好處是檢查過程如有發現病兆或瘜肉時,可以直接取樣做切片或是將它切除。另,國人飲食攝取過多紅肉及缺乏運動,是大腸癌發生快速攀升的主要原因。

食藥署表示,世界衛生組織轄下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已宣布將加工肉品列為一級致癌物(充分證據顯示對人類致癌),並指出加工肉品及紅肉的攝取會提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呼籲民眾避免吃加工肉和少吃紅肉。為預防大腸癌的發生,除要多攝食蔬果等高纖維飲食與規律運動外,50-74歲民眾每2年至少應有1次糞便潛血檢驗(FIT),以早期發現大腸癌病變,以早期診治。

為預防大腸癌的發生,要多攝食蔬果等高纖維飲食與規律運動。(示意圖/pixabay)

對此,前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王照元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罹患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多數病患僅有輕微腹痛、腹脹現象,有時會有經常腹瀉、排便習慣明顯改變、體重減輕、貧血等現象陸續發生,容易輕忽,以致部分病患確診時已進入晚期。

台灣癌症基金會列舉直腸癌「10種常見症狀」,並提醒症狀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多樣化的,有時很難與其他疾病做區分。一旦出現下方症狀,就應懷疑有下腸胃道之病灶,應盡速就醫:

  • 排便習慣改變:例如突然發生慢性腹瀉、便秘。這常是腸道的腫瘤引起狹窄,或有不正常的分泌物。
  • 糞便形狀改變:當糞便漸漸變細,常是腸道發生了狹窄,有了病變,雖然也有可能是其他病因,例如腸道結核,慢性大腸炎等疾病導致的狹窄,但大多數還是因為腸道內有不正常的組織。
  • 排泄黏液:腹瀉,腸炎時常也會產生一些黏液,而在腸癌、息肉也會發生。
  • 便血或糞便帶血。
  • 裹急後重:這是指常有便意,肛門裡老是有東西的感覺,常要上廁所,又解不大出來,常是直腸癌的症狀之一。
  • 腹痛。
一旦出現腹痛,就應懷疑有下腸胃道之病灶。(圖/photo AC)
  • 貧血:臨床上許多大腸癌的初始症狀就是貧血,尤其是在右側大腸病灶。由於瘤慢性出血,量較少,糞便顏色改變不多,不易以肉眼從糞便發現出血,常須靠潛血反應檢查。若再加上營養不良,貧血就會更明顯。但是因為症狀是漸進的,當出現症狀時,貧血都有相當程度了。
  • 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大腸直腸癌在早期體重減輕情形,一般來說並不明顯,但可能因腫瘤阻塞,腹痛,導致營養攝取不良,或腫瘤轉移而使體重逐漸下降。
  • 腹部腫瘤:少數的大腸直腸癌以腹部腫瘤表現,有些是腫瘤本身太大,或轉移至其他臟器的表現,有些是因腸阻塞,大便堆積於腸內,腹部可觸診到腫瘤狀的病灶。
  • 轉移至其他器官:少數病人在發現有腫瘤時已是末期的病患,因為一些臟器轉移症狀來就診方診斷出來,例如轉移至肝臟引起黃疸,轉移至肺部引起呼吸困難,轉移至骨頭而導致疼痛。

留言衝人氣 2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