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地每增1%可降0.2%自殺率!成大研究揭大面積效果更好

分享:

健康中心/綜合報導

國立成功大學研究發現,綠地覆蓋率和自殺率有顯著負相關,鄉鎮綠地每增加1%,當地自殺率就會降低0.2%。這份研究成果已發表在「景觀與都市計畫」期刊。

示意圖。(圖取自Unsplash圖庫)
國立成功大學研究發現,綠地覆蓋率和自殺率有顯著負相關。(示意圖/資料庫)

成功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成大測量及空間資訊系教授吳治達團隊研究綠地和自殺率關聯性,以數據評估出「多點綠地真的能降低自殺率」。吳治達研究確認綠地和自殺率的緊密關聯,也發現較大塊、地形較方正綠地,及兩塊綠地間距離較近,對降低自殺率都有幫助;都市寸土寸金,很難有大塊綠地,但小型綠地彼此串連形成綠色廊道,有助於提升居民心理健康,政府都市規畫可作參考。

吳治達研究蒐集健保資料庫2000年至2018年全台368個鄉鎮自殺人數,並透過地理資訊系統及衛星資料,獲取各鄉鎮綠地數量(公園、校地為主),以美國麻州大學發展地景指標量化程式Fragstats量化綠地結構,包含大小、形狀及綠地連接狀況。

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系教師吳治達團隊研究綠地和自殺率關聯性,以數據評估出「多點綠地真的能降低自殺率」。(成功大學提供)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傳真 112年11月7日
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系教師吳治達團隊研究綠地和自殺率關聯性,以數據評估出「多點綠地真的能降低自殺率」。(圖/成功大學提供)

吳治達表示,影響自殺原因相當多,綠地數量只是其中之一,年齡、性別、經濟狀況、教育程度、都市化程度、空氣污染和溫度,也被認為和自殺率有關;這項研究著眼於綠地數量、形狀與分布等,以統計學將其他可能影響因素一一校正。吳治達說,台灣鄉村自殺率高於都會區,但鄉村民眾擁有綠地數量可能比都市的人多,影響自殺率不同因素就必需校正。

統計顯示,綠地面積愈大、綠地邊緣形狀較簡單、綠地間距離較近或聯通,對減少不同鄉鎮自殺風險有顯著效果;平均綠地每增加1%面積,自殺率就能下降0.2%,例如某一地區10年自殺死亡1000人,綠地增加1%,死亡人數可降為998人。

成大研究發現較大塊、地形較方正綠地對降低自殺率都有幫助。(圖取自成大網頁ncku.edu.tw)
成大研究發現較大塊、地形較方正綠地對降低自殺率都有幫助。(圖/成功大學提供)

醫界也表示,綠地可減輕壓力,增加社會互動,放鬆緩和及減少負面情緒,降低精神疾病風險,提升整體精神健康。另外,綠地對身體健康也有相當助益,身體愈健康,愈能承受心理壓力,間接降低自殺風險。不過,綠地數量和自殺率雖有關聯性,並非絕對因果,影響自殺原因還有很多。大片綠地可聚集較多人,相對提高社交機率,有助心理健康,破碎小塊綠地周邊吵雜,較沒有安全感,身處其中的放鬆效果,不如大塊綠地。

成大表示,國際上綠地和身心健康的相關研究不少,但台灣有健保資料庫記錄全民健康,才能進行大規模研究,這是國外研究比較少有的部分。(中央社)

《中天關心您|請珍惜生命,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生命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24小時安心專線:1925

【延伸閱讀】

留言衝人氣 2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