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海外逾百年終回故土 7件漢白玉石柱文物回歸北京圓明園

分享: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圓明園石柱回歸展13日在中國大陸北京圓明園正覺寺開幕,重點展出的7根石柱,是繼馬首銅像後,又一批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經專家鑑定,這批石柱為漢白玉材質,通高約80至92公分,立面有雕花造型,品相較好,推測均來自西洋樓遺址區。

圓明園石柱回歸展13日在北京圓明園正覺寺開幕。(圖/美聯社)

這些石柱正面紋飾以西式番花、貝殼紋等西洋雕花為主,側面花瓶內花束則以具有吉祥寓意的牡丹、玉蘭、荷花、菊花等中國大陸傳統花卉為主,圭角卷雲紋、開窗的海棠線雕刻方式等,亦與中國大陸古建望柱、欄板相同,體現了中西合璧的文化內涵。

據了解,7件石柱文物原屬圓明園建築構件,1860年經英法聯軍劫掠,圓明園的建築構件、山石碑刻等逐漸被大規模盜用、售賣,還在市場上流通。

在中國大陸生活、工作的挪威人蒙特(Johan Wilhelm Normann Munthe)對中國大陸文物有濃厚興趣,並通過交易等多種渠道收集了諸多中國大陸藝術品。他將許多收藏運往挪威卑爾根的西挪威裝飾藝術博物館(科德博物館的前身之一)。

石柱為漢白玉材質,通高約80至92公分,立面有雕花造型。(圖/美聯社)

2013年8月,北京中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創始人黃怒波在北歐參加活動時,由中國大陸駐挪威前大使趙軍引薦,與挪威的科德博物館前館長愛蘭德(Erlend)結識,並應邀參觀博物館。期間他看到圓明園石柱示,當下就提出希望能讓石柱回家。

經過多次溝通,2013年12月,中坤集團、北京大學及科德博物館簽署了三方合作協議,約定將7根石柱運回中國大陸,並開展中挪文化交流活動。

國家文物局組織中國大陸社會科學院、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專家開展實物鑒定﹐專家一致認為7件石柱文物為漢白玉質地,工藝精湛,浮雕雕刻花卉、纏枝幾何紋飾,具有中西合璧的文化因素。其質地、紋飾均可與現存圓明園西洋樓遺存的文物對照。石柱保存較完整,略有風化痕跡,據工藝、紋飾和材質情況,鑑定為真品。(星島網)

留言衝人氣 14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