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尿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癌?作家H:檢查要趁早!

分享:
0:00
volume_up

記者陳書璿/採訪報導

70歲的張先生一直有夜間頻尿問題,以為攝護腺肥大就診,竟發現他罹患攝護腺癌約0.5公分大,經光子刀放射線治療後,攝護腺癌消失,讓他解決心頭大患。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醫師李欣倫指出,頻尿攝護腺肥大和攝護腺癌症狀相似,在台灣臨床上,攝護腺癌第三期,都還有七成五的治癒率,呼籲民眾若是有頻尿等症狀出現,應盡早就醫。

由於攝護腺癌的初期症狀與攝護腺肥大症狀很類似,包括夜尿、頻尿、解尿不乾淨、用力解尿等。在台灣臨床上,約30%攝護腺癌患者確診時已是第四期,癌細胞已轉移到骨骼等處,而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機。

李欣倫醫生指出,攝護腺檢查的方式主要有三種:

一、肛門指診(可摸到攝護腺後側)

二、攝護腺超音波

三、PSA(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中文為攝護腺特異性抗原)血液檢測

以上三種方式都是攝護腺初階檢查,泌尿科醫師可藉由肛門直診,觸診摸到攝護腺後面,而該部位也是攝護腺癌的好發部位,但李欣倫醫生進一步解釋,不僅是觸診,更需要搭配其他檢查,如超音波檢查,若有疑似攝護腺癌,須更進一步抽血檢驗攝護腺特異抗原(PSA),由醫師判斷數值是否異常。

李欣倫醫生提醒,PSA 值異常並不代表一定就是得了攝護腺癌,而表示有較高機率罹患此病,還需進一步切片檢查。

亞洲大學附設醫院指出,西方國家的實驗報告顯示,PSA 值為4.1 ~ 9.9 ng/ml 時,由經直腸超音波導引下切片被診斷為攝護腺癌的機率約為三分之一,若PSA 值≧ 10.0 ng/ml 時,診斷為癌症的機率為一半以上。

李欣倫醫生指出,攝護腺癌的治療方式和強度,則是依據確診期數做治療規劃,但普遍上來說,只要早期發現,攝護腺癌的治癒率都較其他癌症高。

對於攝護腺癌早期患者,腫瘤仍侷限在攝護腺內,最好的治療方式是利用手術方式切除攝護腺,或是使用化療、放射線治療、電燒等,副作用各有不同。開刀若以最新的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手術,也可減少出血量及術後疼痛。若是患者為三期後,腫瘤轉移的風險較高,就要搭配荷爾蒙藥物治療。

他提醒,攝護腺癌的治療方式不只一種,即使病人攝護腺癌可能已屬晚期,但經由適當治療控制癌細胞生長,病人仍然可以活得長久及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其實,近來還不到50歲的作家H,也因身體健檢意外發現自己罹患攝護腺癌三期,李欣倫醫生指出,近年因為飲食習慣和環境荷爾蒙影響,罹癌患者年齡層有逐年下降趨勢。

作家H身為攝護腺癌患者,他以親身經歷呼籲,男性的攝護腺檢查一定要趁早!他根本都沒有任何症狀,因此身體定期健康檢查相當重要。

攝護腺癌是男性國人常見的癌症,好發於60歲以上年長者。衛福部去年統計,攝護腺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第5名,死亡1689人,每10萬人中有14.5人因攝護腺癌死亡。想要預防任何一種癌症,包括攝護腺癌在內,得先有健康的生活習慣。需要瞭解攝護腺癌的徵兆與症狀,並注意攝護腺癌的風險因素。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