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吃止痛藥!恐致慢性疼痛?醫師教你止痛藥正確吃法!

分享:
0:00
volume_up

實習記者 陶泳妡/綜合報導

根據2021年健保署統計,止痛藥已成為家庭常備用藥,光是常見的口服止痛藥成分Ibuprofen,2020年就使用了166萬顆,這還不包含其他劑型、劑量、成分和民眾到一般藥局購買的量,但你知道使用不當可能使症狀和病情加重嗎?

圖/ Pexels

«康健»醫療文章指出,在一般藥局可以買到的止痛藥,分成2類,分別是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例如普拿疼)和非類固醇止痛藥(例如常見的布洛芬(ibuprofen) 、萘普生(naproxen)、雙氯芬酸(diclofenac)),分別有不同的止痛機制和作用路徑,乙醯胺酚是直接作用在大腦中樞,非類固醇止痛藥則是阻止發炎達到止痛效果,而有些複方藥物會添加咖啡因來增強止痛藥效果。

何時該用哪種止痛藥,這幾種簡單的區別方式讓你一看就知!藥師王南淵表示,簡單來說「非類固醇止痛藥的應用範圍比乙醯胺酚廣,乙醯胺酚能緩解的疼痛,非類固醇止痛藥也可以使用,不過乙醯胺酚是靠「肝」代謝,非類固醇止痛則是「腎臟」,服用時千萬要注意,像發燒、經痛、頭痛等非發炎導致的疼痛,用乙醯胺酚即可,若為發炎引起的紅腫熱痛,例如扭傷、喉嚨腫痛、牙痛等,非類固醇止痛藥的效果則會比較好。」

資料畫面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副主任王爾瑩提醒民眾,止痛藥雖然可以止痛,但長期、高頻率使用將會引起反效果,造成過度使用藥物的慢性疼痛,而為何會導致慢性疼痛,目前機制並不清楚,根據止痛藥的種類,過度用藥的情況也不同,一般是以使用「天數」計算:

  • 鴉片類或是治療偏頭痛的麥角胺類止痛藥:1個月內使用10天以上,超過3個月
  • 乙醯安酚/非類固醇止痛藥:1個月內使用10天以上,超過3個月
  • 乙醯安酚、非類固醇止痛藥混用:1個月內使用10天以上,超過3個月

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仁澤表示,只要遵守醫囑,不過量、時間沒到不要亂吃,只要肝腎功能正常,止痛藥其實很安全,「當用則用,能省則省,在疼痛快要發作時趕快吃,最能發揮效果,」陳仁澤解釋,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是頭痛原因之一,在快要不平衡、出現頭痛徵兆如口乾、疲倦時使用,阻斷疼痛效果最好,已經進入疼痛階段,藥物效果不佳,且必須要加重劑量才可能有效。其實只要遵守醫囑,不過量、時間沒到不要亂吃,止痛藥其實非常安全,也呼籲大眾養成睡眠充足、少看3C、適度運動的好習慣,都是可以避免依賴止痛藥的方式。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