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院士朱雲漢因直腸癌離世!常被誤認是「2疾病」醫曝直腸癌7警訊!

分享:
0:00
volume_up

健康中心/綜合報導

台大政治學系教授、中研院院士朱雲漢於5日因直腸癌離世,享壽67歲。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早期並無症狀,遇到有明顯症狀的病人,大多都已是中晚期,治療起來複雜且困難;但早期的大腸直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可高達90%以上。

中研院院士朱雲漢因直腸癌離世,享壽67歲。(圖/翻攝自中研院網站)

大腸直腸癌是近幾年台灣癌症的頭號話題,法醫楊日松、藝人豬哥亮、賀一航、余苑綺也因直腸癌離世。根據民國108年癌登資料統計顯示,平均每30分22秒就有1人被診斷為大腸直腸癌。許多患者在癌症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等到出現腹痛、血便、排便習慣改變、貧血、體重減輕時,部分患者已經是第3、4期!

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郁純指出,大腸癌可區分為大腸癌、直腸癌。通常右側腸癌會以「腹痛」為主,體重減輕、腹脹、貧血次之;左側腸癌以「排便習慣改變」為主,腹痛及直腸出血次之;而直腸癌則以「肛門出血」為主,排便習慣改變、糞便變細次之,其中直腸因為位置接近肛門,在腫瘤壓迫之下,也會「一直有想排便」的感覺。但許多民眾容易把這些症狀誤認為拉肚子或是痔瘡,因此延後就醫。

(圖/中天新聞網)

黃郁純醫師表示,其實痔瘡、大腸癌、直腸癌可以從血便的顏色去辨別,大腸癌的血便會像暗紅的豬肝色較暗沉;直腸癌會再亮、鮮紅一點;痔瘡的則是會比較清澈一點,像女性生理期血的顏色!

有90%以上的大腸直腸癌患者為五十歲以上,而不良飲食習慣、運動量不足、有相關病史、家族史者也是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族群。

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族群

(圖/中醫大附醫提供)

要預防大腸直腸癌,台灣癌症基金會建議外食族應盡量選擇以清蒸、清燙或是醬料減半的低脂、低熱量的飲食方式,並避免攝食過多紅肉,尤其要多選擇全穀類食物、餐餐要有蔬菜類,兩餐間可以水果當點心。

此外,研究顯示經常運動可以減少15%~25%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運動還可促進大腸蠕動、幫助排便,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把代謝廢物有效的排出,降低癌症發生機率,建議每天至少活動 30 分鐘以上。

預防大腸直腸癌

(圖/照護線上提供)

目前最常使用的大腸直腸癌篩檢的工具是糞便潛血檢查,現在廣泛使用免疫定量法糞便潛血檢查,結果若是陽性時,就代表了腸道有可能有病變而造成出血,必須接受進一步的檢查如全大腸鏡或是乙狀結腸鏡配合大腸鋇劑檢查等來確定是否有問題。

近年大腸癌的發生有年輕化的趨勢,專家建議將大腸癌的篩檢往前推至45歲開始,如果家中有一等親的家人罹患大腸癌,應以被診斷時的年齡減10作為開始篩檢的起點;有兩位以上的一等親罹患大腸癌,則全家都要讓醫師評估是否有遺傳性大腸癌基因的可能。

留言衝人氣 2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