魩仔魚到底可不可以吃?牠又是什麼魚類呢?關於魩仔魚的疑問真的很多,有人認為魩仔魚是海底中各種魚種的魚幼苗,有人則認為魩仔魚的體型大小固定,不管怎麼長都長不大,不過魩仔魚究竟是什麼魚呢? [caption id="attachment_1019351" align="alignnone" width="780"] ▲魩仔魚究竟是啥魚?可吃? 內行人揭真相(圖片取自/中時資料庫)[/caption] 食用的魩仔魚並非單一種魚種類,主要指鯷科和鯡科的魚幼苗,主要以刺公鯷、異葉公鯷以及日本鯷三魚為主,一般所捕撈的魩仔魚並非成魚,而是魚幼苗,且魩仔魚並不是一種魚種類,是這些魚幼苗的統稱。 台灣捕撈魩仔魚的漁業稱為魩鱙漁業,根據農委會資料指出,在魚身長4公分以下且透明的魚,稱為「魩」,而於魚身在4公分以上,魚體呈現黑色且有銀色的帶狀者,則稱為「鱙」,因此除了魚身長而有不同的稱呼外,魩仔魚並非對單一魚種的稱呼。 我們常吃的這三種魩仔魚也有成魚,身體長度分別為13公分、12公分及18公分,而刺公鯷、異葉公鯷屬於大洋行洄游魚類、日本鯷則屬近海型魚類,或許曾聽過魩仔魚是各式魚類幼苗,這傳言其實有誤解,正確說法應該是以鯷科和鯡科的魚幼苗為主。 雖然很多人喜歡吃魩仔魚,沒有魚刺、體型小,但過量捕撈或消費食用,可能減少成年魚的數量及繁衍下一代的機會,對於海洋和魚群生態也可能造成影響,因此漁業署開始規定,魩鱙漁業的年度容許魚貨量等,也規定每年5月1日到9月15日為禁漁期。 (中時電子報)
魩仔魚究竟是啥魚?可吃? 內行人揭真相
2019/01/28 15:3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