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女消化道出血「解黑便」腸胃鏡檢發現間質細胞瘤 護理師:可自行透過糞便檢查

分享:

記者吳紹尹/綜合報導
一名28歲曾小姐無疾病、手術及用藥病史,近一年內卻多次解黑便,至急診就診過2次,也曾住院執行腸胃鏡檢查,因出血狀況時好時時壞,幾次檢查皆未並未找到明確出血點,日前再次解黑便,導致血色素下降,醫師建議入院輸血及執行詳細檢查。

示意圖/photo AC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腸胃科醫師王晨諭表示,該名女病人起初胃鏡、大腸鏡未能找到出血點,進而安排電腦斷層檢查,其報告顯示出血點位置於小腸處,因此執行小腸內視鏡檢查判斷小腸出血點及原因。小腸為下消化道一部分,平均有6公尺長、構造呈環狀皺襞,因其構造及位置關係,執行內視鏡檢查及治療,對腸胃科醫師是一大挑戰,所以當病人有腸胃道出血狀況,臨床判斷的順序會先排除胃及大腸出血問題,如無法明確找出出血部位,才會懷疑小腸處出血問題,進一步思考適合的檢查及治療方式。

由於腸胃道構造較長且彎曲,有時需要多種內視鏡檢查,才能發現疝氣、黏膜潰瘍、血管形成不良和腫瘤等病灶,胃腸道出血檢查除了胃鏡、大腸鏡及最新研發的氣囊式小腸鏡與膠囊內視鏡外,為了提高診斷率的需要,也會配合電腦斷層、小腸攝影、紅血球核醫掃描等檢查來確定。雖然膠囊式內視鏡常運用於診斷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感染和腫瘤等疾病,然而,少數案例會發生無法完整檢查全腸道,例如遇到腸蠕動緩慢或腸阻塞病人可能會造成內視鏡膠囊滯留腸道裡,或內視鏡鏡頭無法通過狹窄的腸道,面對多變的疾病狀況,腸胃道內視鏡雖然是能輔助醫師做出明確的診斷,卻也並非百分之百的診斷工具。隨著醫療科技的演變,未來可能會研發出只需要透過一種內視鏡就能夠包辦整個消化道的診斷、檢查及治療的工具。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護理師曾理表示,民眾可透過糞便檢查來覺察是否有腸胃道出血的狀況,如:糞便的顏色、性狀、次數、出血時間及伴隨症狀,如無過去病史或使用鐵劑等藥物因素而導致排便異狀,皆應該記錄這些症狀,尋求專業的腸胃科專科醫師幫助,讓醫師專業的判斷安排適當的處置及檢查,協助發現消化道出血原因並及時治療。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護理長郭昭岑表示,曾小姐執行小腸鏡檢找出小腸出血部位,在住院期間馬上照會外科醫師執行小腸出血部分切除術,經切片化驗後診斷為良性間質細胞瘤,目前已康復出院,返家追蹤三個月沒有再出現腸胃道出血狀況,困擾她一年的問題順利解決,呼籲有腸胃道出血的病人,要積極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才能及早治療,早日康復。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