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病毒共存的時代!「少林與武當的結合」台大、北榮醫院共享防疫抗癌4大研究

分享:
0:00
volume_up

記者黃韵涵/綜合報導

提升台灣醫療研究水準,台大醫院和台北榮民總醫院從民國96年4月簽訂教學研究合作計劃,就不同醫療領域進行合作,今(20)日兩院舉行成果發表會,公布超過30項合作,包括預測肝癌、腫瘤免疫等計畫共享研究成果。希望整合兩院研究人員執行計畫經驗,開創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應。

臺大醫院與臺北榮總兩院院長合影。(圖/台大、北榮提供)

仔細講解成果簡報,共享研究成果,合作計劃包括肝癌精準醫療、兒童聽損等。兩院從民國96年(2007年)4月4日簽訂教學研究合作計劃,每年由兩院各提撥1千萬元,就不同醫療領域進行合作,除了互通人才,也共用醫療設備。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指出,後疫情時代是多病毒共存的時代,近期聽到國內疫情又捲土重來,秉持謹慎而不擔心的態度,台大與北榮醫院一個在台北南區,一個在台北南區,雙方合作 24 小時熱線暢通,對於床位會相互伸出援手。

臺大醫院吳明賢院長。(圖/台大、北榮提供)

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指出,近期北榮開設重粒子治療中心,而台大醫院有質子治療,提供全台病人很好的治療選項,多數癌症對於質子治療近乎有效,而對放射線治療能力低,例如脊索瘤等,就可以轉來北榮。

一、預測難纏肝癌的復發及治療狀況

肝癌是臺灣十大癌症的第四位,也是臺灣癌症死因的第二位。由於肝癌常無症狀,往往難以早期發現及治療,導致晚期肝癌治療困難且預後不良。因此,精準預測肝癌發生及提供肝癌精準醫療對於改善肝癌的預後具有重要意義。高嘉宏也指出,台北和榮總也從資料庫中,找出 5047 位的病理診斷為肝癌患者,共有 40 位肉瘤樣肝癌患者,是國際文獻上最大的數據,該類患者對治療反應比較差,需要更加積極、使用更多武器治療。

二、腫瘤免疫調控有「鐵凋亡」利器

頭頸癌目前的藥物治療策略有免疫治療、標靶治療與化學治療三大方法,但除了目前新興的免疫療法,許多過往的癌症治療方式往往伴隨著病患的免疫調節作用,使得治療效果不甚精準。合作團隊共同以藥物治療引發的免疫調節為出發點,許駿教授指出,過去血管新生抑制劑是最常見的藥物,但它有多重免疫調控機轉,所以稱它為「類精準」治療,還有進步空間。但透過研究,發現調控抗癌免疫反應的關鍵影響是癌細胞死亡機轉「鐵凋亡」,這項利器可以對新藥開發提供很好的方向,也有機會讓頭頸癌與免疫療法有新突破與進展。

三、基因治療可挽救「兒童永久聽損」

兒童聽損是相當常見的臨床問題,不僅會影響語言發展,也會影響學業和社會適應能力,其中「聽神經病變」約占兒童聽損的 10 %,是導致兒童聽損重要且棘手的疾病類型,對人工耳蝸效果不佳,但透過基因治療具有突破性的治療潛力。研究指出,與一般聽損相比,聽神經病變病人日常生活語音辨識較差,而使用助聽器或人工耳蝸效益也會受到侷限,其中多個基因變異是導致聽神經病變的重要原因之一。當部分基因突變會導致表達蛋白缺乏,進而影響內耳毛細胞和神經元的功能,降低人工耳蝸植入效果。研究團隊發現利用新型病毒載體進行基因治療,可以改善小鼠的聽力和平衡表現,未來有望應用於增強現有人工耳蝸的效能。

四、動脈硬化血管病新標的TXNDC5

心血管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其中動脈粥狀硬化是引發心血管病的關鍵因素,目前動脈粥狀硬化的藥物治療主要是針對風險因素的控制,例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控制跟治療,而非血管本身。研究團隊發現,該治療對於動脈粥狀硬化的改善仍不盡理想,原因在於動脈粥狀硬化好發在血管彎曲和分叉的區域,當動脈在彎曲和分叉處會產生擾流,擾流會刺激內皮細胞,使其功能失調。楊鎧鍵指出,團隊發現內質網蛋白 TXNDC5 是導致內皮功能的異常,進而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的主因,未來能開發靶向治療方法,包含基因編輯或是抑制TXNDC5活性的核酸藥物,可望能作為動脈粥狀硬化病患的新型治療。

留言衝人氣 2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