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心/綜合報導
屏東縣科技園區內的明揚國際工廠22日傍晚5時許發生爆炸意外,死傷慘重。朱育瑩在臉書發文指出,燙傷其實分成很多項目,並且分析八仙塵暴及屏東工廠爆炸的傷害機轉,表示不太一樣。
長庚醫院助理教授級整形外傷科主治醫師朱育瑩表示,八仙塵暴的爆炸能量並沒有這麼大,基本上傷害深度還是集中於皮膚表面,經過清創後,大部分的患者還是可以看到倖存的皮下組織和肌肉。但屏東工廠爆炸由於壓力波太強,直接將震入人體內,導致皮膚表層的熱傷之外,內臟也吸收太多能量而可能導致碎裂,生存率更加渺茫。
朱育瑩在臉書專頁「整形外科醫師朱育瑩的手札」指出,燙傷其實分成很多項目。
1. 熱傷
3. 化學傷
4. 雷擊、電擊傷
1. flame burn (火焰或高溫氣體),通常是因為爆炸或火災直接焚燒。
2. scald burn (蒸氣或熱水),通常都是因為潑灑或噴濺。
3. 接觸燙傷。
4. 低溫燙傷。
朱育瑩表示,爆炸屬於flame burn,主要是因為「乾熱」的火焰和氣體導致皮膚的損傷。比起scald burn (濕熱的)的局部性傷害,爆炸是一種更毀滅性的傷害,且通常伴隨著化學物質的散佈。除了熱火焰造成皮膚肌肉壞死之外,更容易造成吸入性灼傷而導致呼吸衰竭。另外伴隨著火焰、高熱和壓力波,很容易造成深度組織以及內臟傷害。
這種吸入性灼傷的程度,通常躲不過呼吸衰竭的命運。因為我們的呼吸道上的纖毛和黏膜已經直接性地損壞、局部區域血液循環和灌流的改變導致氣道物理性腫脹阻塞。除此之外,炎性細胞激素和毒素的釋放,也會導致黏膜纖毛清除功能和肺泡巨噬細胞的減弱,因此感染細菌性肺炎的機會大幅上升,成為爆炸患者死裡逃生後,又在劫難逃最常見原因之一。
如何判斷病患有吸入性灼傷
1.面部有燒燙傷痕跡。
2.鼻毛燒焦。
3.發生災害時患者處於密閉空間 。朱育瑩表示,台灣八仙塵暴時的患者,吸入性傷害比例不高,就是由於身處開放性空間的緣故,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如果懷疑有吸入性灼傷的話,常常需要密切的呼吸監測,甚至用預防性地用氣管內管幫助呼吸,也就是大家俗稱的「插管」。氣爆患者常常一開始送到醫院時呼吸乍看之下沒有問題,隨著時間呼吸道黏膜開始水腫,病患因為呼吸道腫脹越來越吸不到氣,此時再插管,常常都已經太遲,或是在插管過程中發生困難等等。又因為大面積燙傷病人需要大量輸液來補充從缺損皮膚蒸散的水分,不斷輸液的結果,也常常導致多餘水分滯留在身體細胞間質和肺部,導致肺部積水,使得呼吸更加困難,導致呼吸衰竭。
吸入性灼傷的治療,通常除了預防性插入氣管內管之外,還需要較高濃度的氧氣供應,以及預防肺炎的抗生素投與,另外經常性的呼吸照護、拍痰抽痰等等,一樣也不能少。照顧呼吸道的同時,也同時要注意皮膚大面積傷口的治療、清創和體液恆定,畢竟脫水、失溫、感染這些都是大面積燙傷病患會面臨的死亡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