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降等更名台灣駐處,我政府首度祭出晶片出口管制作為反制,但相關措施在2天後就喊停。《BBC》指,有分析稱,這顯示台灣在科技外交上的謹慎與面對的挑戰,也可能是忌憚於此行動將影響到全球半導體供應鏈。

《BBC》引述專家觀點對「晶片外交」的利弊進行分析。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莊嘉穎指,台北此舉意在向那些在北京要求下施壓台灣的政權發出信號,表明這類行動並非毫無代價。
莊嘉穎指出,台灣隨即撤回出口管制顯示出台北願意對話並保持理性,但「不希望這一立場被視為理所當然」。他強調,「如果施壓台灣的情況重複出現,台北最終還是將被迫採取行動,否則其施加的威脅將被視為空洞和不可信的」。

《彭博社》專欄作家瓦斯瓦尼(Karishma Vaswani)指出,台灣此舉是為了在北京進一步孤立其全球地位前,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外交籌碼。雖然南非每年從台灣進口的晶片價值僅約3000萬美元,但台灣此舉具重要象徵意義。
但瓦斯瓦尼也指出,目前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的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不可或缺,但這種優勢可能不會持續太久。報導提到,在台灣採取行動後,已經出現關於「供應鏈多元化」的討論,美國、中國大陸、韓國和日本都在考慮之列。長期來看,台積電可能會失去優勢。
且由於日本等台灣半導體產業鏈的重要盟友,在南非或非洲也有業務。若台灣對南非實施禁運,可能會影響到盟友的生產。這顯示出「晶片外交」的敏感與複雜性,牽涉的不僅是兩岸在南非的交鋒,還有全球半導體生態圈的問題。
另外,南非作為全球半導體所需的「鉑族金屬」供應大國,這讓台灣的管制可能適得其反,引發供應鏈反噬。
專家分析指,這一事件標誌著台灣從被動防禦轉向主動運用科技優勢的地緣政治轉變,也反映出總統賴清德上任後,在兩岸問題上採取更強硬立場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