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宏輝建築師的美食地圖完整版:法風辦桌──史上最平價法料Tableau by Craig Yang

分享:

米其林的初心很好是要推薦在地附近的人或旅行者有指引,並經過嚴選的。另外一個法國人的私心,其實是希望多鼓勵各異國本地風味菜都可以有法式美學,於是台灣在這一段時間想作台菜的紛紛都以「法風台菜」為藍圖,一一效法,但水準參差不齊。雖也有得一星的,但由於過度追求視覺上的法風之美,當入口時常常令人不知其美味何在,還倒不如熱炒店的直接熟悉味。有的為了說說台菜和法風的關係,編了許多故事一聽便覺得牽強甚至矯情,越沒自信說得越多,我菜都涼了!所以大部份我的經驗是法風的妝顏沒其靈魂,台菜因過度擺盤而失了應有的熱炒的溫度和香氣。不料世出奇才──Tableau by Craig Yang的出現把上述所有的是與非作了一次性的解決,不過一開始我是被他的1380元吸引,才竟獲此難以置信的經歷。

法式辦桌台菜餐廳「Tableau by Craig Yang」入口外觀極為低調。(圖/黃宏輝提供)
法式辦桌台菜餐廳「Tableau by Craig Yang」入口外觀極為低調。(圖/黃宏輝提供)
年輕主廚Craig Yang出身於總鋪師家庭。(圖/黃宏輝提供)
年輕主廚Craig Yang出身於總鋪師家庭。(圖/黃宏輝提供)

主廚的背景就是說菜內容的根基了,不必再多贅述,這舖子本來也被主廚定位為「法風台菜」但實際卻帶著「法風辦桌台菜」之直覺。緣由在於主廚的外公原本就是總舖師,當其父親追求母親時外公便要求其父要承接總舖師的大業。然而主廚Craig Yang長大了,其父卻不准他再從事總舖師這行業,因心疼兒子會太操勞,不料他卻去了RAW作法國料理一樣更辛苦,一天工作15小時。於是一個從小開始血液的DNA便是台式辦桌菜,現在又有法式料理的實際,這才是「法風台菜」的基本門檻。法國人可能只認知「法風台菜」,沒想到台灣人還給加碼成他們更不懂的在地「辦桌菜」。但對台灣人而言辦桌菜和日常台菜有所不同,從一個人的出生到考取功名(進大學)或各節慶,最後到送終都以辦桌型式呈現獨具意義

在「Tableau by Craig Yang」僅1380元即有4道料理,平價程度令人驚喜。(圖/黃宏輝提供)
在「Tableau by Craig Yang」僅1380元即有4道料理,平價程度令人驚喜。(圖/黃宏輝提供)

始初令我亮眼的是「法式辦桌」,其次是1380元,試想在台北市哪裡可以見到這價格的法式料理,台北市當今只要是新開幕的Fine Dinning法式料理,哪個不3980元或4280元或4600元,好像同業都說好了,不可破壞行情。當驚喜時看到菜單套餐只有4道菜,另外的要加點,便有點心慮第一是吃得飽嗎?其二是會不會像一般觀光團到歐洲吃歐陸料理,就前菜、湯品、主菜和甜點一樣的四道菜吧!結論並非也,待後續詳述。

主廚Craig Yang親自上菜、說菜。(圖/尤素嬌提供)
主廚Craig Yang親自上菜、說菜。(圖/尤素嬌提供)

另外一個我心中想像的盤算,對於一個年輕人去年三月初創業,沒富裕資金及名氣吸引招聘人員,所以可能有一個策略性的劇本,內容是先從訂價開始創造話題,去年開幕價是1080元,果然就引了米其林的關注了,因要控制成本。首先「法風台菜」這命題正中下懷,以其法料的專業素養使用在地食材,免除進口貨直接成品降低了。否則看見現在新開的日料強調日本進口食材,連台灣人創設的售價都要五仟元起跳。其次沒太多資本可聘請較多服務人員,精準的菜色SOP都定好,主廚控管好出菜前的品質,自己便兼職外場服務人員送菜並說菜,眾看倌可想想由主廚親自說菜,其身份又是老闆創辦人,怎可能會偽服務呢?過程極有溫度,若僅是一般外場人員甚至是公關人員比得上其真心熱忱嗎?

Tableau by Craig Yang餐廳先前有效服務比例為5比20,需要極高效率。(圖/黃宏輝提供)
Tableau by Craig Yang餐廳先前有效服務比例為5比20,需要極高效率。(圖/黃宏輝提供)

這樣就可以3+2(內外場)的比例來服務滿座時的20人,即5:20。心想起才剛去過的Set.表明5個全職人員只能提供服務8人的量能,相較之下這效率太高了,人事成本又降低了。第一步低價策略一鳴驚人,自知低價並服務人員尚不足,但就是米其林必比登所鍾意,在我用完餐之後的一週便得了獎。第二步是向摘星之路邁進了,得獎後勢必調整菜單價格升級美味升等,也利用招聘服務人員計劃由原本3+2增為4+4,當外場變4人時,8:20的比例是提供了更精緻的服務。據預測,若行有餘力改點裝修那就是摘星劇本的最後環節了,可能我痴人說夢話,主廚表示不會漲價的,除非反應在食材上的改變……以上兩種說法有何不同嗎?

塗上瀝青柏油的黑色門面與正好完美融合老舊公寓的環境。(圖/黃宏輝提供)
塗上瀝青柏油的黑色門面與正好完美融合老舊公寓的環境。(圖/黃宏輝提供)

這小餐館異常低調,幾乎看不清楚小招牌上的字,明明是角間(三角窗)的位置很明顯,卻對大門看了都疑惑是這裡嗎?也沒有太多預算花在外觀的重建,只使用木質版片釘滿外表只留一扇窗,木材染黑有點日本江戶時期黑木建築的意象(如台北高級日料磯勢),其實這是台灣早期木造建築防蟲最便宜作法,便是外表漆上瀝青柏油。也這麼剛好地段在仁愛圓環附近精華區,鄰居多得是星級日料餐廳,但共同都處於老舊公寓的一樓。這黑色外觀和背景的環境實在太融合了,這是我們專業建築師的看法,但對主理人可能是意外的美好。

「辦桌」概念主要以料理呈現,因此餐廳內部看上去十分簡單。(圖/黃宏輝提供)
「辦桌」概念主要以料理呈現,因此餐廳內部看上去十分簡單。(圖/黃宏輝提供)
內部僅有小桌和1間8人包廂。(圖/黃宏輝提供)
內部僅有小桌和1間8人包廂。(圖/黃宏輝提供)
辦桌空間樸實無華,其實藏有深層意涵。(圖/黃宏輝提供)
辦桌空間樸實無華,其實藏有深層意涵。(圖/黃宏輝提供)
包廂空間裝設傳統風格的木框玻璃拉門。(圖/黃宏輝提供)
邊上放著1幅主廚畫像以及舊照片。(圖/黃宏輝提供)
邊上放著1幅主廚畫像以及舊照片。(圖/黃宏輝提供)

內部空間公共部份共有12席並是小桌和一個8人份包廂,心中又疑惑了,不是說好要辦桌嗎?怎麼不是大圓桌呢?原來辦桌的意義是其料理上並非用餐型式。半開放式廚房還是可看見出菜流程的順暢,5:20的服務看來一點也不困難。端景牆上有三張圖像,沒問主廚他也不會特別來說自家故事,有誰會關注呢?但有兩張卻和店中招牌菜有關,不能不知,後續會詳述。

菜單外的5樣小菜雖無華麗擺盤,細細品之竟別有意趣。(圖/黃宏輝提供)
菜單外的5樣小菜雖無華麗擺盤,細細品之竟別有意趣。(圖/黃宏輝提供)

好心的店家果然有菜單沒寫的前菜,這五樣小小的下酒菜,看來也不過是台灣平價的食材,很樸素地裝扮,也沒有華麗擺盤,其實並不吸引人注目的眼光,甚至可能不會有感激之情。我心中便出現了「若非即是」的辯證,法式料理出身的天才主廚給人的見面禮是蘿蔔、杏鮑菇、炸豬皮、牛蒡絲和蟲草,尤其是炸豬皮在周星馳電影《食神》中是街邊小吃「雜碎麵」中的極小配角,然而我卻心暗暗竊語其中必有文章。

法國香檳醋讓醃漬白蘿蔔帶有清新果香。(圖/黃宏輝提供)
法國香檳醋讓醃漬白蘿蔔帶有清新果香。(圖/黃宏輝提供)
炸杏鮑菇所使用的發酵味噌含有絲絲古早味。(圖/黃宏輝提供)
炸杏鮑菇所使用的發酵味噌含有絲絲古早味。(圖/黃宏輝提供)
台灣常見的炸豬皮加入泰式是拉差辣醬,呈現別於日常的風味。(圖/黃宏輝提供)
台灣常見的炸豬皮加入泰式是拉差辣醬,呈現別於日常的風味。(圖/黃宏輝提供)
調味過的炸牛蒡絲配上芝麻粒與麻醬,讓人想到路邊攤的麻醬麵。(圖/黃宏輝提供)
調味過的炸牛蒡絲配上芝麻粒與麻醬,讓人想到路邊攤的麻醬麵。(圖/黃宏輝提供)
炸過的蟲草入口兼具麻油香氣和鎮江醋酸味,很是開胃。(圖/黃宏輝提供)
炸過的蟲草入口兼具麻油香氣和鎮江醋酸味,很是開胃。(圖/黃宏輝提供)

白蘿蔔呈粉紅色是以法國香檳醋醃漬的,特別有清新果香味。杏鮑菇是裹上發酵味噌的麵衣油炸而成,油炸麵衣菌菇外表酥脆內裡也脆,又帶韌性口感,尤其那發酵味噌有古早味。炸豬皮是我小時窮人家的日常食物,在此除了本身酥皮童趣回憶之外,重點是有醬汁,由泰式「是拉差」經典香甜辣椒醬和美乃滋混合成了一種新風味,泰式辣香味是意外的附加。炸牛蒡是日式料理常見的下酒菜,但眾食客都被牛蒡誤導了,主廚想表現的是麵攤上麻醬麵的芝麻濃稠醬並自由加入醋而產生酸度,最後再撒上芝麻粒,是調味過的炸牛蒡。蟲草在早年是辦桌菜中常見燉雞湯的湯底,此次是被獨立出來有了能見度,而這被炸成的小菜實在令人猜不透啊,有股特殊味道原是淡淡的麻油味,又加上鎮江醋微酸得剛剛好,開胃了。

五樣食材都不怎樣但今晚卻變得很有看頭,那炸豬皮出頭天了,蟲草竟是我長到這麼大了才認識他,並意外的是主廚讓他有風味絕代之姿。

超級尺寸的蝦餅也是菜單之外的餐點。(圖/黃宏輝提供)
超級尺寸的蝦餅也是菜單之外的餐點。(圖/黃宏輝提供)

無意間呈上了一道蝦餅,我並沒加點還以為送錯了,主廚馬上說是菜單上沒有的意即是奉送的。1380元的法料套餐已經太不像話了,還來五個小菜和一蝦餅的招待,這番操作在我心中解讀是鋪陳好的逆轉式劇本。1380元還有神祕嘉賓料理的加碼,來過的人有誰不在人生記憶中烙下深刻印象呢?可能當晚就迫不急待廣傳周知了。另外更具話題的是那蝦餅,故意取名極簡就兩字,大眾還真以為是脆餅,實際看到後心防完全潰堤不禁要歌頌讚美老闆。還沒進入菜單內容之前就已經臣服了,主廚有真智慧。

巴撒米可醋晶球點綴宜蘭生食級胭脂蝦。(圖/黃宏輝提供)
巴撒米可醋晶球點綴宜蘭生食級胭脂蝦。(圖/黃宏輝提供)

蝦餅其實不是餅看似生鮮甜蝦握壽司,但嚴格而言可名「生胭脂蝦塔塔」,更嚴謹一點還不只如此形容這低調的蝦餅。使用宜蘭生食級的胭脂蝦,但很醒目地搶走蝦風采的是那紫色晶球小顆粒,是巴撒米可醋作成的是帶酸者代表,另外明顯可見的九層塔是台灣帶香者代表,還有不易發現的紫洋蔥。下方的薄餅就為了交待「蝦餅」這菜名並利於手取而食。極為異國混合風,日式胭脂蝦魚生加義式巴撒米可醋再加台式九層塔不好形容,但就是奇妙只有天才廚子才想得出來。吃了這「無料」的饋贈就又會想到1380元這數碼,心中真是過意不去。

「烏骨雞.土雞.紫蘇」以法國宮廷冷菜外衣包裹台式本土靈魂。(圖/黃宏輝提供)

烏骨雞.土雞.紫蘇。看這菜名是很令人熟悉的台菜食材,倒是很期待要看看怎麼以法國風來演繹。而主廚的回答未免學問太深了──「法國宮廷冷菜」法文Galantine,是經典的釀肉菜餚簡稱肉捲。常使用去骨的禽肉為主食材,水煮冷卻塞滿肉餡再壓成圓柱體,切面後其形象優雅精緻,又是19世紀布蘭卡侯爵的廚師所發明故稱宮廷菜。台灣方面以雞肉捲的方式來向「加蘭汀」致敬,有相同精神但十足本土味。

烏骨雞腿肉經捲製再填入雞肉泥。(圖/黃宏輝提供)
烏骨雞腿肉經捲製再填入雞肉泥。(圖/黃宏輝提供)
鹿野土雞腿帶來第2種食感,周邊滴上綠色紫蘇油和橙色辣椒油。(圖/黃宏輝提供)
鹿野土雞腿帶來第2種食感,周邊滴上綠色紫蘇油和橙色辣椒油。(圖/黃宏輝提供)

主廚回憶其小時候的辦桌都會有吃醉雞的經驗,因此使用良禽肉是表現醉雞的印象中的靈魂之味,別出心哉還特意使用兩種雞種,一是烏骨雞,一是鹿野土雞,同時有兩種不同食感。雞肉食材的選用也講究,每天早上要去「雞媽媽」雞肉專賣舖,買現宰殺的溫體雞,是故主廚是與雞的溫度和時間賽跑時序緊湊。又有點像日式叉燒肉,先把豬五花以繩綁成圓柱肉捲,但雞體形沒那麼大肉片不夠寬廣或薄切,在捲製過程中會有縫隙。正巧了填入雞肉泥塞滿以定型,不就成了法式肉捲。那雞肉泥也非等閒之輩,是先以雞脖子和雞高湯和肉泥熬煮成濃稠升等版的肉泥才富有多深層滋味。

蛋黃抹醬替這道雞肉料理增加特別風味。(圖/黃宏輝提供)
蛋黃抹醬替這道雞肉料理增加特別風味。(圖/黃宏輝提供)

兩片雞捲片是超大圓徑的,一黑一黃的雞皮已告訴你烏骨雞和土雞兩者有互別苗頭之姿。上方鋪了稍淡化酒氣的各蔬菜,有珊瑚草、海帶、黑木耳和芥末苗,特別強調芥末苗是因為早年的辦桌菜因經濟條件沒那麼好,不可能隨時隨地都用新鮮山葵現磨,大多採用化學製品的芥末,現在以更清淡的芥末苗來取代,更符合現代飲食精神,並對法國料理應有的尊敬。除了紹興酒單一之味外,為使得風味層次更豐富,在盤底的雞高湯上再滴上兩種提味油,一是綠色的紫蘇油一橙色的辣椒油。而正中央部份有一鮮黃凝固體狀之物,原是蛋黃抹醬,建議塗抹於雞肉上再食更具獨特風味。有紹興酒了,芥末、紫蘇、辣椒油還來個蛋黃醬,我原本擔心會不會味道複雜呢?結論還是醉雞的紹興酒香迷人人自醉,再者是辣椒油的香氣像異軍突起意外顯明可得新人獎,原因主廚是作辣椒醬起家的(這後段再論)。而毫不誇張,這雞肉口感是我人生中首次發現如此軟嫩卻又具韌性的,是奇物也。

雞肉捲片下的晶凍,凝結雞隻美妙精華。(圖/何慧萱提供)
雞肉捲片下的晶凍,凝結雞隻美妙精華。(圖/何慧萱提供)
另1餐廳五月雪客家菜的白斬雞雞皮下也保有雞油晶凍。(圖/黃宏輝提供)
另1餐廳五月雪客家菜的白斬雞雞皮下也保有雞油晶凍。(圖/黃宏輝提供)

快吃完接近見盤底時,竟發現雞肉捲片下方還有事,那就是吃白斬雞時最令人驚豔的晶凍,位於皮和肉之間的雞油脂水煮後會形成琥珀色或金黃透明的晶凍。在此雞以澄清水水煮故呈金黃色,但保有豐富膠質。此時醉雞在晶凍的加持下,更保留了台灣人吃白斬雞的經典意義。

南法馬賽魚湯改以台式清湯呈現,蘊含馬告特殊香氣和基隆北海岸豐富魚鮮。(圖/黃宏輝提供)
南法馬賽魚湯改以台式清湯呈現,蘊含馬告特殊香氣和基隆北海岸豐富魚鮮。(圖/黃宏輝提供)

海魚.澄清魚湯.馬告。說好了是法國馬賽魚湯的概念,在此變成澄清魚湯,難道是分子料理嗎?馬賽魚湯在當地是稠濃狀的湯品,去過南法海邊區域的都知其美味與特色,本尊很明顯是將魚貝和番茄共同熬煮的濃湯,到現在為止還保留了法國原始精神。而台灣的魚湯通常是薑絲清湯,這兩者的外觀和口感上差異極大,如何圓此道理是大哉問。主廚將主要食材鰆魚、干貝和番茄另外獨立分開,還是執意台灣式的清湯亦有其源由,因其出生成長地在金山,和基隆都是北海岸重要漁港,他的記憶中,古早時代基隆漁貨量大,當地人吃魚湯只喝湯不吃魚,把熬的魚肉當飼料餵雞鴨家禽。這說法可說服人有法國意識又有台灣尊嚴,但濃湯可保溫較久而清湯很快地便要失溫了,這好像快要是創新料理的一個破口了……。

將水蓮、甜豆、紅椒、筊白筍與馬鈴薯切細絲,成就經典「五柳枝羹」。(圖/黃宏輝提供)
將水蓮、甜豆、紅椒、筊白筍與馬鈴薯切細絲,成就經典「五柳枝羹」。(圖/黃宏輝提供)

不愧為總舖師之子,當我看到台菜「五柳枝魚料理」的影子,大概可臆測出暗藏背後的祕訣了,經典五柳枝魚重點不是魚,而是淋上酸甜濃郁的五柳枝醬,通常是使用洋蔥、紅蘿蔔、香菇、筍子和木耳切成絲狀搭配醬油、醋和糖煮製成濃稠醬汁,並勾芡呈半羹湯狀態,勾芡和羹湯就是台灣式的保溫最睿智的祕技,老外是不太懂的。在這的五柳枝是水蓮、甜豆、紅椒、筊白筍和馬鈴薯的細切絲條,但主廚還加碼,上方再鋪上一層時蘿和山蘿蔔增加綠葉菜的口感,並撒上馬告胡椒粒獨特辛香料以宣示正宗的台灣味。

鰆魚(土魠魚)、干貝、番茄等3樣主食材被獨立在湯體之外。(圖/黃宏輝提供)
鰆魚(土魠魚)、干貝、番茄等3樣主食材被獨立在湯體之外。(圖/黃宏輝提供)

然而有趣的是馬賽魚湯中魚塊是被煮得軟爛的,幾乎快失去主角戲份的存在,在此請出最台的卡司──土魠魚即鰆魚,是Team Taiwan的代表。土魠魚的呈現是獨自而鮮明的如台南土魠魚羹,在此更是完整地現身,厚身大塊連背黑皮腹白皮都一次性地煎熟,煎這技法還是台灣人最擅長,老外是比較會炸魚排。而最後那馬賽魚湯的Concept,可不能就如此輕易放過其清湯的解釋回應,若仔細觀察有呼應的痕跡存在,就是那澄清湯上金黃色的番紅花香料油,另外馬賽魚應有的番茄基底以番茄香料油代替。

「羊.當歸.枸杞」如固體的羊肉爐。(圖/黃宏輝提供)
「羊.當歸.枸杞」如固體的羊肉爐。(圖/黃宏輝提供)

羊.當歸.枸杞。這快要又是類分子料理了,我稱之為「固體的羊肉爐」。話說主廚某天在RAW工作完畢下班和同事共邀吃羊肉爐,還真挑嘴選上了米其林必比登推薦的「林家蔬菜羊肉爐」,結果使他印象深刻是正宗台味,尤其是湯底的蛤蠣更是具有神來一筆的鮮美。說了一個美好羊肉爐的回憶,可是一送上桌只見烤羊肉,羊肉爐和此畫面要如何能連結一起呢?令人費解猜疑。

紅枸杞、黃甜椒製成泥醬,飽含鮮明枸杞味道。(圖/黃宏輝提供)
紅枸杞、黃甜椒製成泥醬,飽含鮮明枸杞味道。(圖/黃宏輝提供)

原來那橘黃色醬料是紅枸杞和黃甜椒作成的泥醬,黃加紅色自然是橘黃色,但枸杞之味是極明顯的;另外的當歸之味是以綠色山當歸香油所提襯的。羊肉爐燙煮的蔬菜以碳烤過的芥蘭來取代引出碳火爐之碳香氣。但奇妙的是本土味羊肉爐怎會出現法式料理常見珍稀的羊肚菌呢?這羊肚菌外來食材可不便宜,一公斤要價台幣三萬,因其形狀似羊肚而得名,在世界上是三大著名菌菇──牛肝菌、松茸和羊肚菌乃其中之一,也正是歐陸料理中重要食材。

羊肚菌內填入帶有蛤蠣的海鮮慕斯,法式「菜中菜」道出羊肉爐絕妙滋味。(圖/黃宏輝提供)
羊肚菌內填入帶有蛤蠣的海鮮慕斯,法式「菜中菜」道出羊肉爐絕妙滋味。(圖/黃宏輝提供)

正在好奇羊肚菌的存在只是為法料風作個交代,正起疑惑時,便直接取刀切開一探究竟,心想其中必有文章要表達對於羊肉爐的相關連結。切開後端詳其剖面,有乳白色的填充物是菜中菜的作法,解惑了,那是海鮮慕斯,主廚所記憶中湯底鮮美的蛤蠣味,原來那蛤蠣肉就在海鮮慕斯裡頭。於是所謂羊肉爐的謎樣拼圖就這麼建構完整了。我自取名「固態的羊肉爐」,雖不見其形但其風味地傳達於眾食客的嗅覺當中,同桌友人對這創意的料理讚不絕口,要讚美什麼樣的智慧才可如此天馬行空想出呢?以羊肚菌的存在卻體現民生日常台菜的滋味。

Craig Yang曾服務於台北市米其林2星餐廳「RAW」,主廚還留存當時的照片。(圖/黃宏輝提供)
Craig Yang曾服務於台北市米其林2星餐廳「RAW」,主廚還留存當時的照片。(圖/黃宏輝提供)

巧克力豬蜜汁排骨。其實以菜單上四道料理加上故意不寫明的兩道前菜,要讓人吃飽並沒太大問題,但是貓膩就藏在菜單以外可以另外加點的排骨上,經由主廚的一段插曲動人的故事,大概沒有人會傻到不加點的,哪怕你現在都快吃撐了,後面還有甜品和茶點兩套食事,果然我向四方瞥見每桌都加點了。那張主廚的照片作得小小的並是黑白照,標記著RAW2024.12.12,記錄著當時RAW準備暫時歇業最後一晚的Last Dance。每位廚師都要拿出自己最得意的創意菜,來致敬米其林二星的法式料理母店RAW,理所當然的各年輕廚子大概都不脫法料的表現,然而不循規蹈矩的Craig Yang卻拿出了蜜汁排骨來P.K,那不是經典的台菜嗎?故事還是延續著台灣辦桌文化一路而下展演……。

女畫家李香蘭曾對Craig Yang的蜜汁排骨十分滿意,留下1張即興畫作。(圖/黃宏輝提供)
女畫家李香蘭曾對Craig Yang的蜜汁排骨十分滿意,留下1張即興畫作。(圖/黃宏輝提供)

另外一張畫面是一位女畫家李香蘭的當場即興畫作,因吃了蜜汁排骨甚為滿意,便為主廚Craig Yang畫了一張人像畫,但重點並非人而是其後方那根黑棒子,即是招牌菜蜜汁排骨。由此可知這道菜勢必征服過很多人了。

宜蘭葛瑪蘭黑豬後腿肉製成酥脆「巧克力豬蜜汁排骨」,融入台灣金棗、日本柴魚高湯、法國雪莉糖醬。(圖/黃宏輝提供)
宜蘭葛瑪蘭黑豬後腿肉製成酥脆「巧克力豬蜜汁排骨」,融入台灣金棗、日本柴魚高湯、法國雪莉糖醬。(圖/黃宏輝提供)

蜜汁排骨一直都是台菜的風味代表,就如米其林去年新一星「米香台菜」,主廚陳永華表示他們家的「黑棗蜜汁排骨」是米其林特別推薦的菜,也正如在歐美的中華料理餐館裡,糖醋排骨是老外最容易吃懂的,點菜率也最高。然而身為總舖師之子,回憶起小時候農曆過年的團圓飯,父親一定不變地作蜜汁排骨已成了家族習俗。他想把台灣辦桌精神及對父親的思念要融入法料美學,而傳統的蜜汁排骨的外貌就早已經成形有既定平凡的外貌,如何變身當然又令人期待萬分了。當這最滿意之作上桌了,眾食客莫不驚呆了,極美超乎想像,沒注意還以為是卡布奇諾雪糕冰棒,有誘惑性。變身之法只用這「宜蘭葛瑪蘭黑豬」的後腿肉,一隻豬也才能取兩把排骨。事先將排骨以兩種蜜汁混合醃漬多時後下油鍋,不像一般會裹上麵衣或麵糊,而是以藜麥來油炸,一旁沾醬是自製密煉的宜蘭金棗蜜醬。這裡有三個國家的美食元素的大改版,一是台灣金棗果醬當沾醬,另外是日本的柴魚高湯混合法國雪莉糖醬聯合作成蜜汁來醃漬排骨。帶骨的排骨咬下先是一陣口感酥脆的極致,這創舉令人驚豔,從來都沒關切過的藜麥在此卻如英雄般之姿。而最後是金棗蜜甜香在口腔中久久不散,食畢一分之內其餘韻猶存,回甘之味一直縈繞無法終結這氣味太詭譎了。以上都尚未論及那排骨到底怎麼一回事,因學問很大……。

碩大可可果就放在店內展示,「巧克力豬」的飼料中就有加入這1味。(圖/黃宏輝提供)
碩大可可果就放在店內展示,「巧克力豬」的飼料中就有加入這1味。(圖/黃宏輝提供)

普世豬界之王是為「西班牙伊比利豬」,之所以和其它豬種不同是其植物性脂肪,帶堅果的香氣竟一點也不油膩,因這豬是以樹林中落下的堅果為食,故身擁獨世絕學,其他都無法與之比擬。今晚的宜蘭葛瑪蘭豬,其實就是近來才成為明星豬種的「巧克力豬」。一般的豬飼養多以蔬菜根莖和飼料為主,故油脂度不夠;或本來就具有動物性脂肪的會有油膩感,而很多人不知其實可可豆本身竟有豐富的植物性油脂。將可可打成粉混合於原本的飼料中,目的何在大家也都有想像空間了,至於成效到達多少比例,請客倌自行慢慢品味。這些都是整體的供應鍊整合,二十多年來台灣也悄悄種起了可可樹,主要在南投和屏東一帶,可以生產台灣版的巧克力,實際上就如我友人在屏東創設「阿信農場」,從種植可可到研發製作巧克力,一個農場可以全部一鍊式地生產。主廚把那大大的可可果就擺在食客面前闡述道地台灣精神,並歌頌這「台灣版的伊比利豬」。

羊脂油似牛筋。(圖/黃宏輝提供)
羊脂油似牛筋。(圖/黃宏輝提供)

大篇幅描述了巧克力豬的身世,到底食感如何呢?雖然主廚說手取骨頭大口吃肉,服務人員卻見我要求給刀,必然覺此人莫名奇妙。切開剖面端詳之,果然有圖為證,骨邊肉旁有閃亮油脂是爽脆口感不膩口,肉的軟嫩和脂肪的韌度可完美配搭,其油香清新單純就如在青草地上的淡然優雅,注意那不叫肥肉。有台灣的道地傳統又有進化版的食材,才以法式唯美視覺享受閃亮登場,難怪這是年輕主廚的最得意之作。

加點的當日精選主食貌似牛肉麵,其中干貝醬提升牛肉鮮味。(圖/黃宏輝提供)
加點的當日精選主食貌似牛肉麵,其中干貝醬提升牛肉鮮味。(圖/黃宏輝提供)
主廚自製辣椒醬與市面調味醬大有不同。(圖/黃宏輝提供)
主廚自製辣椒醬與市面調味醬大有不同。(圖/黃宏輝提供)

當日精選主食。聽來並不具吸引力,但經過了蜜汁排骨動人經驗的洗禮後,不免要想再聽主廚對這200元的「主食」是如何定義的。其實早已飽撐了但就是掉落陷阱無法自拔,要我照其劇本來走否則就像電影結束還有幕後花絮沒看便不完整了。這主食是無名氏尚不命名故弄玄虛,我暫且稱之「干貝醬拌麵佐慢燉牛筋並碳烤娃娃菜」,干貝醬是重要角色在後續擔綱主戲的結局,故待續。慢燉牛筋份量十足,碳烤娃娃菜對於一般賣牛肉麵的可不想這麼麻煩,而干貝醬的成本並不便宜的。這是一碗突發變種的牛肉麵,我被牛筋和干貝醬的組合給迷惑了,從沒想過牛肉可以被海鮮醬來提味,就如魚和羊同食的「鮮」字,同理可用在牛身上。試想坊間普通牛肉麵也兩百元上下,這法風台菜收尾的牛肉麵若可外賣,每天的午餐就有了著落,並是米其林標準才200元,是這碗麵脫稿演出的意外插曲激勵人心。

店內另售主廚自製的各式調味醬。(圖/黃宏輝提供)
店內另售主廚自製的各式調味醬。(圖/黃宏輝提供)
自製各式調味醬內容物包山包海。(圖/黃宏輝提供)
自製各式調味醬內容物包山包海。(圖/黃宏輝提供)

論及前述的干貝醬和辣椒醬是大有來頭的,恐怕不是一般可買到那些調味醬的等級,可謂是降維打擊勝之不武。緣由來自於疫情期間在RAW的工作變少了,於是在有閒功夫專心研發辣椒醬,尤其是干貝醬就是比別人豐富。內容物除了干貝外,有大蒜、花椒、香油、菜脯、發酵辣椒,重要的是還有意想不到的鳳梨和芒果,完全是在地調料的新春大團拜,雖然有人說具有台灣甜辣醬的功效,但說實在的這高雅多了。辣椒醬在法式料理要出現的機會微乎其微,其目的只有一種是為作疫情時期不便外食,那是沾水餃的最佳佐醬,可不是麻辣鍋風味,最近台灣流行川味的辣椒醬。現在放在店中有提供販售的。

雖名為「花生交響曲」,外觀竟不見花生蹤影。(圖/黃宏輝提供)
雖名為「花生交響曲」,外觀竟不見花生蹤影。(圖/黃宏輝提供)
焦糖爆米香以法式焦糖味取代麥芽糖,並有醬油鹹中帶甜。(圖/黃宏輝提供)
焦糖爆米香以法式焦糖味取代麥芽糖,並有醬油鹹中帶甜。(圖/黃宏輝提供)

花生醬交響曲。這是一個甜點,但從這名稱很難預測會以如何的面貌與人相見。等待甜品呈上,其實憑肉眼是看不出花生在其中有扮演任何角色,直觀就是蛋糕、慕斯和爆米香。然而蛋糕內是有花生碎顆粒的,慕斯看似很大的份量但那是錯覺,原來下方是杏仁冰淇淋,另外慕斯上方灑了花生粉。爆米香最能引起台灣人古早的回憶,甚至現代年輕人也偏好復古風,吃糖葫蘆、爆米香。但天才廚子將普遍版的麥芽糖換成法式焦糖風味,加點醬油再烤過比傳統的更脆更香,為什麼加醬油呢?主廚說鹹中帶甜、如中帶鹹是當今料理風潮之必須,就如巴黎米其林法式料理甜品最後都會撒一點點鹽……。

Tableau by Craig Yang平價的1380元法式辦桌台菜也包含茶點、伴手禮。(圖/黃宏輝提供)
Tableau by Craig Yang平價的1380元法式辦桌台菜也包含茶點、伴手禮。(圖/黃宏輝提供)

接下來的事件就有點荒唐了,一套法式料理定價1380元(不含加點的蜜汁排骨和牛肉麵),對於業者已經夠心酸了,竟還有心情再伺候眾食客茶點,在法國該有的Petit Four的服務,在這史上最平價的法料餐廳也不遺漏這必要的流程,有眾所熟悉的馬德蓮和費南雪及布列塔尼的小酥餅。很有儀式感地拿出一只木箱打開抽屜得見之,但是又迷惑了那在最上面的玻璃罐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荒唐中還有更荒唐的, 1380元還有伴手禮可以拿,他要分享自己的手工辣椒醬。

1380元在台北可以換得什麼樣的料理呢?Tableau by Craig Yang提供了天才主廚的創意,是台灣辦桌文化的古早味並經典法式料理精髓;有兩道免費贈送的開胃菜(非小菜);還有伴手禮可拿……竟如此不可思議。

法式料理Fine Dining在台北已經很多了,無論得不得星也就是法風美學,還不如去巴黎時順便吃個道地的本土菜,然而「法式辦桌」去巴黎是吃不到的,更妙的是全灣也僅此一家,才開幕不到一年半,已經開啟了新世代,並等候他人跟進追隨了,他要作的並非台灣第一而是台灣唯一。

《中天關心您|喝酒不開車!未滿18歲禁止飲酒,飲酒過多有害健康》

作者簡介:

建築師 — 黃宏輝

畢業於淡江大學、北京清華大學建築碩士,「烏來璞石麗緻溫泉會館」建築師,熱愛「建築旅行」與「品食」而聞名。

2007年出版《極上之味》一書即獲年度美食作家,現為黃宏輝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獲得國家建築金質獎、國家卓越建設獎等共二十多次。

2018年林口《閱》獲英國I.P.A國際地產大獎亞太區混用建築獎,2021年台中《中國醫藥大學學生宿舍》獲法國Novum Design Award建築設計金獎、美國BUILT DESIGN AWARDS建築設計優秀獎。

著有極上之味、極上之宿、極上之湯、極味之選、世界極上之宿、極上京都.御三家、米其林味蕾的極上美食課、走訪市民生活美學空間、造訪國際建築大師創意旅宿、投宿中國精品旅館…等書。

※本文、圖片未經授權不得任意轉載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