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表面的水究竟是哪裡來的?目前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可能來自外來物的撞擊。大陸科學家在嫦娥六號月壤中發現外太陽系隕石殘留物,它的母體小行星富含水與有機質。

綜合大陸媒體報導,大陸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團隊從嫦娥六號帶回的月壤樣品中,成功識別出來自外太陽系小行星帶的CI型隕石殘留物,這項發現不僅刷新了對內太陽系物質遷移機制的認識,也為月球水資源分布和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方向。相關研究成果已於21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徐義刚、研究員林莽指導下,該所王錦團副研究員與博士生陳志銘等人對嫦娥六號月壤樣品進行細緻分析。CI型碳質球粒隕石在地球隕石記錄中占比不足1%,但月球因缺乏大氣和地質活動,成為保存隕石撞擊痕跡的天然檔案館。研究人員從月壤中識別出的這些撞擊殘留物碎片,是CI型碳質球粒隕石母體撞擊月球表面、發生熔融後快速冷卻結晶的產物。
CI型隕石的母體小行星主要分布在外太陽系小行星帶,富含水與有機質等揮發性成分。統計顯示,此類隕石在月球表面的比例遠高於地球,說明碳質隕石對地月系統的撞擊貢獻可能被嚴重低估。研究人員透過氧同位素比例確認這些殘留物的來源,並測量出同位素年齡約為41億年前。

這項發現表明外太陽系物質可以向內太陽系遷移,對解釋月球表面水的來源具有重要意義。研究人員認為,此前在月球樣品中檢測到的具正氧同位素特徵的水,很可能來自這類隕石的撞擊貢獻。嫦娥六號此前的光譜探測也已揭示月球表面及次表層水的分布特徵,顯示太陽風注入和撞擊翻耕在月表水形成與演化中發揮關鍵作用。
嫦娥六號於2024年6月25日,首度帶著全世界絕無僅有的2000克月背樣本歸來,為人類揭開一連串宇宙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