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立委吳宗憲今(2)日在立法院召開少年犯罪議題公聽會。吳宗憲認為,政府須反思「成少共犯」制度漏洞,因為少年不是國家的負擔,而是國家失責的鏡子,每一次偏差都在提醒政府「制度在哪裡失守」;他也示警,「三不管少年」不斷形成,恐成為犯罪中被犧牲的「免洗筷」。

吳宗憲在臉書上以「少年暴增進矯正校:我們還要多少警訊,才能接住這群孩子? 」為題發文表示,這不是他第一次談這個問題,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因為他認為,少年是國家未來的希望,需要政府齊心協力接住他們。這場公聽會題綱雖廣泛,但目的很清楚,就是希望召集各部會、實務單位、民間資源共同來思考,能不能織出一張密網,真正接住要墜落的「非行少年」,而不是等他們掉落深淵才來懊悔。
吳宗憲表示,司委會上個月實地考察誠正中學,發現學生數從去年年初的160位,現已增至272人,短短一年半間暴增112人,成長率將近七成,這遠遠高於警政署統計的少年犯罪成長幅度,這背後到底發生什麼事?
吳宗憲說,他曾在司委會質詢過法務部次長,當時次長似乎不清楚真正的原因,又或者法務部根本沒有研究,次長只回覆「可能是因為法官因應幾起重大事件傾向送感化教育」;後來考察新北地院少家廳時詢問司法院,司法院又表示「找不到安置機構接納司法少年,希望衛福部多協助」。
吳宗憲也說,後來他的辦公室在和剴剴網路爸媽群開協調會時詢問了衛福部,衛福部回答「一直有在幫忙安置」,但相較於司法少年(由司法院安置),他們比較想接收社政少年(由衛福部安置),最終沒有人說得出一個具體、確切的整合答案。
吳宗憲認為,真正的問題,不在安置少年的來源,而是整個體系出了問題,政府對安置機構的資源投入長期不足、遠遠不足,甚至有的因為不符兒童權利公約設置標準,面臨關閉的危機。
吳宗憲直言,安置不等於解決,真正關鍵在於少年背後的支撐力量是否足夠,讓少年願意伸出手被接住;然而,司法體系中的「高權行政」文化,卻常讓安置機構人員感到難以溝通,導致最終無法給少年足夠的支撐力。加上制度溝通障礙與權責不清,讓能夠接手的單位愈來愈少,短期之內矯正學校「爆倉」,長期來看,社會支持與更生機制的嚴重斷裂,更是最大的隱患:這些孩子,出校後還能去哪裡?
吳宗憲提到,目前的少年輔導制度缺乏強制力,少輔會只能柔性勸導,黑幫卻是實打實地介入滲透。當一個孩子在學校無法管理、少輔會無權約束、警察依法又難介入時,他會去哪裡?答案是被集團吸收、當車手、成為犯罪中被犧牲的「免洗筷」。
吳宗憲指出,今年法院新收少年調查事件共23198件,其中詐欺案高達8292件,占比達35.74%;另外根據警政署統計,少年涉入詐欺與妨害秩序案比例從109年的26.09%,一路飆升至113年的32.59%。這些數字代表著「成少共犯」案件量持續攀升,數字背後是一個個還來不及長大就被利用的少年。
「制度漏洞,行政輔導『未』先行!」吳宗憲強調,上次在立法院專報時他已經指出:偵查主體割裂導致辦案系統「雙頭馬車」,讓集團得以操控少年拖延時間、串供、躲避追查;在名義上「保護少年」的制度下,真正得利的卻是那些操縱他們的大人們,讓組織黑幫能肆無忌憚地吸收少年。這到底是「保護少年」,還是放任他們淪為犯罪的工具?這樣的制度,甚至已經波及其他仍未偏差的少年同儕。
吳宗憲坦言,他曾與許多實務工作者交流,發現少輔會人力負擔過重,光是處理偏差、曝險少年就已疲於奔命,更遑論觸法少年仍被責付輔導,「但我們卻忘了,沒有制度與資源上的配套,哪來的效果?少年法官責付個案,卻沒有連結家庭、政府與民間的資源支撐,甚至忽略家屬支持系統的重要性,導致現場實務人員只能疲於奔命、力不從心。」
吳宗憲呼籲,如果不正視成少共犯制度漏洞、讓行政輔導掛名卻無力,悲劇只會繼續發生,他想問「我們還要多少警訊,才願意接住這群孩子?」少年不是國家的負擔,而是國家失責的鏡子。他們的每一次偏差,都在提醒我們「制度在哪裡失守了?」請政府用行動回答孩子的迷惘,不要再讓制度成為他們第二次被放棄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