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書璿/綜合報導
國內COVID-19累計確診人數已逾千萬人,康復後仍為後遺症所苦的人恐怕不少。中部一名30多歲女子染疫後疲倦、腦霧、痠痛等長新冠症狀長達近半年,檢查發現促發因子疑為維生素不足和粒線體功能異常,經過調養已經明顯改善。
圖/pixabay提供
長安醫院接受媒體訪問指出,一位38歲女性染疫後持續出現疲倦、腦霧、心悸、全身痠痛等症狀長達5個多月,曾接受心臟檢查並服用中西藥,檢查報告正常,症狀卻持續。
該患者就診接受功能營養醫學評估,醫師發現維生素缺乏及粒線體功能異常,可能是導致症狀的原因。經過生活習慣調整、口服及靜脈營養調養,症狀已經明顯改善,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
安南醫院胸腔內科醫師何建輝指出,根據歐洲不同國家研究,約5至20%的患者康復後出現長期後遺症,且與確診時的嚴重程度無直接關聯。因病毒入侵中樞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甚至引發身體防衛機制,造成自身組織傷害,都可能是長新冠的成因。至於好發族群有哪些,目前有研究指出,高齡、女性或初期呼吸窘迫的患者,出現長新冠的機會較其他族群來得高。另外,青少年反而不屬好發族群,且只有少於2%的孩童產生持續八周以上的後遺症。
目前長新冠的治療方式傾向各科復健及輔助,何建輝舉例,如呼吸道相關症狀需由胸腔內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用氧、或是否嚴重肺纖維化至需使用抗纖維化藥物,以及合併復健科醫師,安排相應的心肺復健以恢復功能等。若為心理壓力、類創傷症候群的患者,則需要心理諮商、身心科醫師的介入。
長安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惠萱表示,一般來說新冠感染急性期約1個月症狀便會改善,部分患者各種症狀持續數個月,這些症狀包括神經系統問題(如失眠、疲勞、記憶力減退、頭痛等),還有可能影響呼吸道和心血管系統,導致心悸、呼吸急促、胸部悶痛、全身疼痛等不適症狀。
陳惠萱指出,新冠後遺症的症狀多元,可能是因為免疫系統大亂、發炎嚴重或粒線體功能異常等原因所導致,許多屬於功能上的混亂而非器官有器質上的病變,因此往往不易辨識。透過功能醫學評估,有助於了解原因並確認各系統需要的營養,幫助調整失衡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