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總統美國時間9日再公布了8國對等關稅,其中以巴西的50%最高,而在這兩天陸續公布的國家當中還沒有包括台灣,旅美學者翁履中認為,這樣的情況外表看似「避過一劫」,但卻未必是好消息,反而可能代表台灣被當作一張延後處理、靈活使用的關鍵談判籌碼。

翁履中在臉書發文表示,根據多家媒體報導,台灣政府官員表達謹慎樂觀的態度,並表示台美之間的談判進展順利,台灣近期與美方展開第三輪會談,總統賴清德也表態願意增加對美進口,包括能源與農產品,以降低美台之間的貿易不平衡。因此台灣尚未收到川普政府的正式關稅信函,看似「避過一劫」,然而這樣的沉默,未必是好消息,反而可能代表台灣被當作一張延後處理、靈活使用的關鍵談判籌碼。
翁履中認為,雖然台灣是美國前十大貿易夥伴,但如果把台灣主要出口的資通訊產品、電子零組件這些高科技產業排除在外,台灣對美出口的貿易總量其實相對有限,因此在整體關稅談判排序中不具「迫切處理」的優先順位。台灣對開放農產品與汽車市場的接受度極低。這些領域在過往的雙邊談判中一直是美方強烈要求但台灣難以退讓的項目。這也導致美方對台灣開出的條件,不太可能是象徵性的「10%友善關稅」,而是與日本、韓國、甚至越南相仿的20~30%高關稅。
美方清楚台灣政府面對內部壓力的讓步空間有限,因此並不急於公布,反而可能在其他國家案例定型後,再回頭向台灣「一口氣逼出最大讓利」。翁履中表示,台灣對美方來說的價值,在於「金融市場的潛力」,台灣尚未被點名,不會是因為被「優待」,而是因為川普政府尚未決定如何「最大化利用」這個盟友國的戰略價值,或許台灣若果換取較低關稅,除了汽車、農產品這些一般認知的市場之外,恐怕還需要開放更多金融業務與資金市場准入。
翁履中表示,在川普政府以「談不成就開鍘」的策略下,台灣不能輕忽經濟風險和對台灣的長期衝擊。希望台灣不只是「集氣等待」,而是真的知道如何「準備」。政府要有清楚的底線,也要有準備好的談判策略,民眾和企業界也需要知道關稅的談判結果跟台灣被迫讓出的利益是什麼。否則,我們將面對的是一份條件苛刻、無從反駁的通知,甚至來不及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