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慶生/戰爭劇本變變變 國軍漢光演習應更務實

分享:

文/羅慶生(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

丹娜絲颱風肆虐台南、嘉義,超過6千戶屋頂被掀,70萬戶停電,災民多日無水、無電、手機斷訊,災情慘重。賴總統前往勘災,災民當面陳情希望國軍幫忙,賴總統回以「不能什麼事情都要靠國軍」,國軍正忙著演習。

圖為漢光演習國軍戍守台北港。(圖/軍聞社提供)
圖為漢光演習國軍戍守台北港。(圖/軍聞社提供)

從災難觀點,天災與戰禍的本質一樣。颱風肆虐後的災情,也和大規模轟炸後的戰爭景象類似,都是城鎮殘破、居民傷亡、缺水斷電。因而正是檢驗軍民合作,共同應對災難的時機。這次國軍「漢光演習」還連結著民防的「城鎮韌性演習」。但地方政府對演習有準備,對真實災難卻無作為,讓災民兩天得不到援助,一個星期電力無法恢復,非常諷刺。

賴政府也毫無知覺,繼續忙著印證防衛計畫,要國軍演練淡水河河道阻絕、城鎮作戰、防空、反登陸等戰術科目,有些過時。更務實的做法,應該是將演習想定轉為城鎮遭到轟炸,演練國軍進入備戰與援助的場景,以找出戰爭如果真的發生,如何應變的問題。

空天轟炸將是未來戰爭主流

這很重要,因為戰神的面貌已經不一樣了。看看這幾天俄羅斯是怎樣打烏克蘭的。連日數百架自殺無人機與彈道飛彈轟炸各城鎮,造成城鎮殘破、居民傷亡、缺水斷電。美國川普總統不得不改變作法,提供烏克蘭更多愛國者防空飛彈。大規模的空天轟炸可能是未來戰爭主流,如果不能應對這種戰爭場景的變化,就將應證「將軍老是打上一場戰爭」的名言。

事實上,不僅俄羅斯打烏克蘭的戰法改變,5月上旬印度與巴基斯坦的空戰、6月中旬以色列與伊朗的武裝衝突,也都是用空天火力互轟。中共對台動武,也可能是巡弋飛彈與彈道飛彈並用的空天轟炸。認為共軍將聯合登島,台灣要準備打一場類似烏克蘭「馬里烏波爾之役」的城鎮保衛戰,是低估這幾場戰爭的啟示作用。

而這次漢光演習美方觀察團包含現、退役軍人以及官員,規模高達500人之多,整個演習是在美方指導下進行。而將「漢光演習」連結「城鎮韌性演習」的態勢,就是在驗證如何將以往國軍的台海防衛作戰,轉變為打一場類似「烏克蘭戰爭」的戰法。

這並非無據。理論的指導,是美國國防部次長柯伯吉(Elbridge Colby)2021年出版的著作《拒止戰略》。其中談如何阻止共軍快速取台,如何置重點於城鎮作戰,如何激起人民「防衛決心」打持久戰,這些都講得很清楚。這本書坊間有翻譯本,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翻閱,看過就會理解美軍的想法。中共動武如果採用空天轟炸模式,就會破這個局。

然而,不登島僅憑轟炸能讓台灣屈服嗎?這的確有爭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驗,除非使用毀滅性的核子武器,戰略轟炸無法屈服對方意志。二戰後期,美軍在德國投下超過130萬噸炸彈,造成數十萬平民死亡,許多城市被夷為平地,德軍仍拒絕投降。直到盟軍地面部隊攻占柏林,歐戰才結束。

不過這是將戰爭目的界定為「屈服對方意志」的緣故。二戰時盟軍要德國「無條件投降」,這違反「圍師必闕」的戰爭哲學;既然盟軍不給活路,德軍只能硬幹到底。如果無意屈服對方意志,只是要達到特定政治目的,戰爭固然難以結束,停火卻很容易達成。

5月6日,印度與巴基斯坦發生激烈空戰,10日雙方就宣布停火。兩邊都宣稱自己獲勝。如果將戰爭視為「零和賽局」,雙贏是不可能的。但印、巴雙方的確都達到特定政治目的,印度成功打擊了位於巴基斯坦的恐怖主義基礎設施;巴基斯坦也成功擊落印度數架戰機,只要不提自己損失的部分,雙方都可以視為戰果輝煌。

6月中旬,美國、以色列與伊朗的12日戰爭,同樣也很快達成停火。因為以色列成功狙殺了十數位伊朗高級將領和核子科學家,美軍用鑽地彈成功摧毀伊朗核設施,伊朗也成功用彈道飛彈打擊了以色列與美軍基地的地面目標,實現報復。三方都達到特定政治目的,只要不在意自己損失,就是勝利。這場戰爭居然打成三贏。

如果中共動武不是為了「武統」 而是「懲罰台獨」

只基於特定政治目的的空天轟炸,停火或避免升級比較容易。因此,如果中共動武是為了「統一中國」,那或許需要打地面戰;但如果是為了「懲罰台獨」,可能只需要動用彈道飛彈。

我們假設一個情境:因為美軍正式在台駐軍千餘人,中共宣稱台灣「倚美謀獨」已越過紅線,將於某月某日某時攻擊台灣十數個軍事基地或政治人物官邸,以懲罰台獨勢力,提醒官兵離開避難。屆時果然如期打來,而防空飛彈沒能攔住,對台灣民心士氣的打擊將很強烈。

軍事上最高階的心理戰,就是明白告訴對方:我想打你哪裡,就打你哪裡,你一點辦法都沒有。1991第一次波灣戰爭,美軍轟炸伊拉克陣地就是這麼做的。轟炸前先空飄傳單預警,屆時如期來炸,最後伊拉克軍隊的信心與士氣崩潰,美軍裝甲部隊入侵時完全不能抵抗。美軍創下有史以來軍隊進軍最快速紀錄,100小時結束地面作戰,也打出美軍無敵形象。

如此,關鍵就在台灣防空飛彈能不能攔截彈道飛彈的問題。從飛彈性能來說,雙方都有秘而未宣的部分,沒打之前誰也不能預判結果。然而,戰略評估並不是物理題而是數學題。用著名的「于將軍數學題」來解釋:假設1枚防空飛彈攔截率70%,發射3枚的攔截率是多少?答案是97.3%。解放軍發射100枚彈道飛彈,國軍必須發射300枚防空飛彈攔截,而且仍會有2或3枚的漏網之魚。美軍研判火箭軍擁有900多枚可射向台灣的短程彈道飛彈,若要有效攔截,台灣必需備有2700枚防空飛彈。

這表示空天轟炸可能變成消耗戰。消耗戰是誰生產武器彈藥的能力強,誰就是贏家。如果要節約成本,也可以用效法俄羅斯用大量自殺無人機攻擊。戰略的原則是「以己之長,擊敵之短」,空天轟炸可以得到中國強大製造業的支撐,是中共對台動武更合理的選項之一。演練如何應對這威脅,或許比準備打「城鎮戰」更務實些。

因此,這次演習沒能結合風災應變,非常可惜,風災和大規模轟炸後的戰爭景象類似。國軍可以演練如何協助架設臨時基地台以迅速恢復網路通訊,如何協助提供臨時電源與乾淨水,如何協助提供災民熱食…。防空演習不是只引導居民跑防空地下室與救助傷患,而是要快速恢復網路通訊與電源。許多過時的觀念要修正。地方政府對演習的準備,無法應付風災的真實災難,就證明這一點。

※以上言論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

留言衝人氣 2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