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統一獅投手王朝民昨(9日)傳出過世消息,死因疑似為熱衰竭,事實上,衛福部先前就曾提到,熱衰竭主因是因為流汗過多,未適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而導致的血液循環衰竭。

前統一獅投手王朝民昨(9日)傳出過世消息,死因疑似為熱衰竭。(示意圖/Pixabay)
《ETtoday新聞雲》、《TSNA》報導稱,王朝民離開棒壇後便和父親從事工地工作,昨天工作時突然間倒下,送醫後宣告不治,死因疑似是熱衰竭。
衛福部指出,雖說「衰竭」二字容易給人帶來嚴重的感覺,但其實主因是因為流汗過多,未適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而導致的血液循環衰竭,常出現大量出汗、疲倦、身體全身無力、頭暈、頭痛、說話喘、血壓降低、臉色蒼白等症狀,患者的核心體溫會上升,但很少會達到40°C,嚴重時可能會失去知覺,變成中暑。
衛福部提到,常見的熱傷害包含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中暑,其中以中暑為最需要小心的症狀,大多是因為熱衰竭時未及時發現,中暑分成兩種類型,分別為傳統型中暑(classic heat stroke)和勞動型中暑(exertional heat stroke)。
衛福部指出,傳統性中暑多指缺乏對於環境氣溫濕度改變的適應力,多發生在老人、小孩、慢性疾病患者。
至於勞動型中暑的患者,則多發生在高溫高熱環境中工作的工作者,例如:國軍、勞工、農夫與運動員。皮膚因體溫調節中樞調節功能失常而無法散熱而呈乾燙潮紅狀態,患者此時會出現意識不清且體溫超過40°C(肛溫40°C、耳溫39.5°C、腋溫39°C),最後造成中樞神經異常,若不盡速處理可能會引發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瀰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的併發症,甚至死亡,中暑患者的死亡機率約為30%-80%。
衛福部分享,當熱傷害真的發生的時候,保持冷靜且理性的態度協助患者,除了穩定患者的心情,也可以加速急救的速度,牢記「蔭涼」、「脫衣」、「散熱」、「喝水」、「送醫」五個步驟,將患者的熱傷害程度降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