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破千例10年來最高!台南市855例、雲林縣130例 「3症狀」要小心

分享:
0:00
volume_up

文/中央社

中南部登革熱疫情持續,目前本土病例已破千、達1031例,又以台南市855例最多。疾管署提醒,颱風過後積水源增加,民眾要落實孳生源清除和容器減量,降低登革熱疫情風險。

夏天高溫高濕,正是蚊蟲最喜歡的生長環境,登革熱疫情持續上升。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截至今天下午3時,全國累計1031例本土病例,其中台南市855例、雲林縣130例、高雄市35例、屏東縣4例、台中市4例、南投縣2例、嘉義縣1例;全國累積9例重症,1例死亡。

近期連續兩個颱風杜蘇芮、卡努襲台帶來豪大雨,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日前提醒,雖然大風大雨會把既有蚊卵沖走,颱風後1週幼蟲陽性率、病媒蚊指數都會降低,但受積水影響,颱風後第2週會有明顯上升現象,呼籲民眾要落實孳生源清除和容器減量,降低登革熱疫情風險。

針對台灣登革熱研究與防治方法現況,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邀請專家評論,並發布新聞稿。長庚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暨寄生蟲學科名譽教授陳維鈞表示,登革熱是透過病媒蚊傳播的病毒性傳染病,患者表現的症狀差異極大。

除占多數的無症狀感染者外,陳維鈞表示,也有病人出現發高燒、出紅疹以及全身疼痛等症狀,這部份的病人死亡率相對極低;另一小部分人被感染後則可能出現出血、休克、甚至死亡的重症感染。

由於治療藥物與疫苗普遍化的發展步調緩慢,陳維鈞表示,包括台灣在內的多數國家,目前依然以控制病媒蚊做為防治重點,台灣也正著手探討藉由沃爾巴克氏菌感染病媒蚊,降低其傳播登革病毒的能力。

受氣候變遷影響,用來防治登革熱的沃爾巴氏菌,可能因更熱、更頻繁的熱浪影響菌株防治的效果,國際期刊「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在8月3日發表這篇系統性的研究論文。

國立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合聘教授溫在弘說明,雖然這篇論文著眼於病媒蚊族群動態的效果,並未進一步考慮病原體透過病媒蚊叮咬在人群之中的疫情傳播動態,仍有助於提醒,即便有新興且有效的生物技術來對抗登革熱疫情,但可能有尚未納入考慮的狀況或條件,不可忽略氣候暖化對於病媒蚊傳染病的長期影響。

留言衝人氣 7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