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健康醫療網
新北幼兒園「巴比妥」案鬧得沸沸揚揚,民眾相當關注,各界都非常關切,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也呼籲,主管單位應進行藥物溯源,儘速找出幼兒園使用藥物的來源,避免外界過度臆測,造成社會恐慌、傷害第一線醫療人員。
藥品示意圖。(示意圖/photoAC)
不過,「巴比妥」到底是什麼?藥物使用有哪些適應症、副作用?為什麼過去大受歡迎的藥物,現在卻成為管制藥呢?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一一為民眾說明,幫助民眾釐清對於巴比妥藥物的種種疑問。
什麼是「巴比妥」? 能治療哪些疾病?
首先,民眾應先知道「巴比妥酸鹽類(Barbiturates)」,它並非指向單一藥物品項,而是一種藥物類別。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表示,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西可巴比妥(Secobarbital Sodium)、異戊巴比妥(Amobarbital Sodium)、戊巴比妥納(Pentobarbital Sodium)等都是巴比妥酸鹽類的成員。
而巴比妥類藥物可抑制腦幹細胞、基底神經節,也可抑制中樞神經系統,主要有鎮靜、催眠、抗痙攣等作用,可治療癲癇、氣喘、過敏性疾病。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提到,使用麻黃鹼時,也可併用巴比妥來抑制其興奮作用。
目前,巴比妥相關藥物中,大多是使用「苯巴比妥」,也就是這次新北幼兒園餵藥事件的主角。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表示,苯巴比妥單方藥物屬於管制藥品,現在以治療癲癇為主,110年度約有400萬筆醫令使用量。
至於複方藥物,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指出,排除不得製造者,現存有效藥證有9張,適應症包含腸胃疾病、癲癇、呼吸道疾病等,在110年度約有100萬筆使用量。
巴比妥曾大受歡迎 現因2原因管制、減少使用
巴比妥類藥物在19世紀中期被合成出來,並開始發展為大受歡迎的鎮靜安眠藥物,但為什麼現在卻成為管制藥,臨床也都盡量減少使用巴比妥類藥物呢?
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提到,有以下2個原因,使各國都開始減少使用巴比妥類藥物,包含:
- 副作用危險性、交互作用、戒斷症狀:
巴比妥類藥物常見副作用有嗜睡、無力等,較嚴重者會有頭痛、嘔吐、意識混亂等情形。而隨著使用數據增加,有專家發現巴比妥類藥物容易使用過量有致命危險,此外它有複雜的交互作用,使用者還會有戒斷症狀。 - 較安全的替代藥品出現:
在醫療科技進展下,研發出新一代可替代且較安全的藥物,如:苯二氮平類 (Benzodiazepines, BZDS)。
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提醒,每項藥物都有其療效,也有副作用、交互作用風險,尤其管制藥具有成癮性、濫用性,相較於一般藥物管制上也更為嚴謹,任何藥物民眾都應在醫師、藥師等專業指導下正確使用,以免造成身體的損害,此外,更不得私自拿取他人藥物服用。
- 文章授權轉載自《健康醫療網》過去「巴比妥」大受歡迎 為何現在管制、減少使用?藥師公會曝2原因
更多【健康醫療網】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