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董監事難產! 柯志恩爆關鍵:50億資源怎輕易放手?

分享:

本屆公視董監事已在5月任滿,依規定屆滿6個月前要提出,但至今新任名單八字都沒一撇,引發各界質疑。文化部長李遠今(5)日坦言,甄選作業去年11月已啟動,但目前仍未產出完整名單,強調延宕並無政治盤算。對於這種情況,國民黨立委柯志恩也表達看法。

國民黨立委柯志恩。(資料照/中天新聞)
國民黨立委柯志恩。(資料照/中天新聞)

柯志恩今日在臉書發文提到,本屆公視董監事早於5月任滿,依規定屆滿6個月前要提出,換言之、去年12月就應送出名單,但文化部聲稱「被徵詢人都婉拒」,根本推卸之詞,傳言名單難產就是卡在公視新董事長由誰接任。此因公廣集團掌握約50億資源,以民進黨對媒體掌控的慣性,怎可能輕易放手?

柯志恩質疑,公視資源雄厚,但做出什麼成績?根據審計部指出,「華視累積虧損達35.4億元,且長期定位不明,超過10年未改善;公視觸達率則呈現下降趨勢,公視頻道2019至2023年觸達率從77.8%降至69.7%,且內部員工滿意度調也較往年下降」。

文化部長李遠。(資料照/中天新聞)
文化部長李遠。(資料照/中天新聞)

柯志恩還提到,另外,華視不僅連年虧損,累計損失達35.4億元,占公視基金會財務短絀51.1億元的近7成。去年公、華視共同投資3000萬元成立新創AI公司,據了解進度不順,證明她提出的質疑,華視經營不善、有何餘力再搞非專業領域的新創公司?公視誇口「3年後損益平衡」根本過度樂觀。

柯志恩也好奇,公共媒體結合成立AI Chatbot的目的為何?是否有效益評估,而雙方的權利義務又是什麼?有媒體人憂心此案若成,等於大開公廣集團資料庫的大門,無數珍貴影音資料,恐無聲無息落入合作廠商的硬碟中,文化部不應該坐視不管。

公視新任董監事名單仍難產。(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公視新任董監事名單仍難產。(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最後柯志恩強調,AI是趨勢,AI本身不是用來判斷真假,而是協助整理與分析資料(新聞、文章)。國科會有AI聊天機器人,是從大數據、快速搜尋、整合資料、而非過濾資訊。如今公共媒體做聊天機器人,是否公媒的本業?尤其資料如果只限公媒一種聲音,這樣的聊天機器人給大家的資訊絕對只剩「官方說法」。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