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人力流失問題日益嚴重,醫學中心不僅住院醫師招不滿,完訓後的年輕醫師也難以留住。專家建議,除持續投入資源外,政府應考慮將兒科「集中化」,建立專責醫院制度,並思考將兒科小總額保障範圍從0至6歲擴大至18歲,以解決人力危機。

台灣各大醫院兒科招募狀況堪憂,台大今年招募13個兒科住院醫師僅招到9人,林口長庚過去滿招14人,近年也只招到9至10人,且僅2成願意留下當總醫師或接受次專科訓練。北榮院長陳威明指出,今年4位兒科總醫師完訓後都選擇到基層開業。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該院兒科住院醫師近年都是「訓練完就離開」,上一次有總醫師願意留在醫院晉升主治醫師或臨床研究員,已是5年前的事。
馬偕醫院兒科部主任紀鑫表示,馬偕今年兒科住院醫師招募同樣遇到瓶頸,去年招到近10名,今年招募12名卻只招到4、5位。不過,兒科住院醫師留任率達5成,台北、新竹馬偕加起來共6人留任,在病房或急診服務。
為解決兒科人力流失問題,衛福部明年首度匡列249億元「兒科小總額」,保障0至6歲兒童醫療健保點值1點1元。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劉林義說明,不論是在大醫院、診所、兒科或其他科別,只要是0至6歲兒童,就會保障1點1元,確保兒童醫療量能充足。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指出,小兒科趨勢是醫師訓練完有6至7成往基層發展,僅3至4成留在醫院。他建議兒科小總額未來可思考放寬至18歲,畢竟青少年同樣重要。對此,劉林義回應,目前先匡列0至6歲,藉由1點1元方式留住人力,明年上路後將觀察成效,再進行滾動式調整。
洪子仁認為,兒科人力流失,住院醫師招不滿是最嚴重問題,未來政府可思考「是否每間醫院都要有兒科」,或許可建立責任醫院及專責醫院概念,讓人力集中化,對兒科病人做最妥善照顧。
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則直言,兒科困境「不是單靠砸錢就能解決」,面臨結構性挑戰,包括少子化導致兒科前景不被看好、地區醫療落差擴大、兒科急重症量能減少等。她建議應先界定兒童醫療圈各層級責任與角色,將有限資源集中應用、重點化,並確保重症資源穩定投入,完善跨區支援、後送機制,才可能挽救岌岌可危的兒科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