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宏輝建築師美食地圖:有故事性有記實性良善謙遜的台灣創意料理Embers 2.0版V.S.好嶼

分享:

記者高珞曦/綜合報導

米其林綠星獎的宗旨在道德和環保上特別著重,和供應商永續合作,減少浪費減少碳足跡。簡而言之就是優良小農契作、野外採集、再生方式不翻土輪流種植覆蓋植物。Embers 2.0版和好嶼都是綠星獲獎者,上述精神堅持表現於其良善謙遜的態度,並有其台式傳統料理的現代化,但依然保留其記實性和故事性,就是台菜現代化的演變史論文集。

台菜餐廳「Embers 2.0版」戶外種著樹植,夜晚看著別有意境。(圖/黃宏輝提供)
台菜餐廳「Embers 2.0版」戶外種著樹植,夜晚看著別有意境。(圖/黃宏輝提供)

尋求創新調味的實驗室——Embers 2.0版

剛開幕時體驗過的菜色是有關現代的台菜,尤其台灣各種族群。但仔細端詳有許多是高山原住民料理的影子,故我稱之原住民菜系創意料理化。幾年不見料理長寄來一本小書記錄其Embers 2.0版的理念,好奇的我不禁前往試試。他向我說一是以海洋為主題,二是食材取得方式,三是調料的進化。

Embers 2.0版內部以木質暖色營造更貼近「自然」的用餐氛圍。(圖/黃宏輝提供)
開放式料理台讓食客也能看見食材的新鮮度。(圖/黃宏輝提供)
開放式料理台讓食客也能看見食材的新鮮度。(圖/黃宏輝提供)

全部以海鮮為主要材料,料理長說要向海洋重新學習,精準到所有食材都要先經過海洋大學實驗室確認其安全度和新鮮度。而其雜魚學的理論很令人好奇,通常一網下去撈上來的有40%是目標魚種,60%非目標魚種(即非經濟性),然而那60%還是得好好利用,並且或有小蝦小蟹也拿來作為調料之用,完全不浪費任何海洋資源,食材的取得方式顧及環境生態,只使用六種方式取得,如魚叉、手釣、養殖、棒受網漁法、延繩釣和定置箱。調料的議題有新意,不知是否和世界第一丹麥哥本哈根的NOMA有關,紅遍全世界將北歐料理推向國際,以往很少人知道北歐料理的,其特色惟一明顯易見的是「發酵」,反而和華人地區飲食文化相似。調料的進化版是以海鮮和肉類發酵為基礎,以現代化手法處理,又不像北歐菜發酵得較酸,早期台灣發酵法為「膎」(ㄍㄚˇ,台語),若要寫成中文是「醢」(ㄏㄞˇ)。常有以食材發酵後作調料,再和原食材共伴出現。現在創意料理很多都是強調故事性,但我看Embers是記實性態度非常謙遜。

迎賓小點做成「果實檳榔」造型,乃是借鑒原住民以檳榔待客的風俗。(圖/黃宏輝提供)
迎賓小點做成「果實檳榔」造型,乃是借鑒原住民以檳榔待客的風俗。(圖/黃宏輝提供)

「檳榔」,首先迎賓小點承襲了原住民以檳榔待客,這以錫蘭橄欖果泥以可可子包覆,外邊再捲上似檳榔荖葉的胡椒科假蒟葉,像極了檳榔這迎賓視覺感衝擊大。

魟魚肝醬醃漬過的魟魚與炸豬皮、干貝絲一起入口,海陸結合令人回味再三。(圖/黃宏輝提供)
魟魚肝醬醃漬過的魟魚與炸豬皮、干貝絲一起入口,海陸結合令人回味再三。(圖/黃宏輝提供)

「魟魚」,這剖面真是層次豐富,從上往下依序是干貝絲、綠芹菜、魟魚肝醬醃漬的魟魚和炸豬皮,很特別的組合。其味表現於魟魚肝醬味重故芹菜清爽味調合是為一絕,另其口感表現於魟魚很快就化了,但炸豬皮表面酥脆和內層膠質粘性,以及干貝絲久嚼不爛的特色一直反覆散發香味,但炸豬皮似乎太搶戲了。

白腹鰆僅以金桔油、金棗皮切絲提味,柑橘系香氣滲入魚肉之間。(圖/黃宏輝提供)
白腹鰆僅以金桔油、金棗皮切絲提味,柑橘系香氣滲入魚肉之間。(圖/黃宏輝提供)

「白腹鰆」,以海水過濾後作高湯有天然鹹味並富礦物質,調料提味的重點是那金桔油滴上高湯並搭以金棗皮切絲,點綴粉紅香菜花整個調性滿是柑橘系的味道,這令我想起在西班牙傳統建築小方庭(Patio)中的柑橘樹,揉其葉便散發出如天堂般芳香之感。

將劍蝦蝦仁漿充填進甜蒜再烤,「火燒蝦」焦香不失清甜。(圖/黃宏輝提供)
將劍蝦蝦仁漿充填進甜蒜再烤,「火燒蝦」焦香不失清甜。(圖/黃宏輝提供)

「火燒蝦」,是台南特產身呈鮮紅色故名火燒蝦,但這是以蝦和米粷發酵的醬汁去調味蔬菜甜蒜(卻似大蔥),刷過而烤,蒜中空內填入劍蝦的蝦仁漿。甜蒜不辛辣經發酵醬汁烤過後焦香又帶清甜,內覆鮮甜蝦仁漿是別開生面的經驗。

台南北門蘆竹溝的鮮蚵凝煉成蚵蠔油,調拌進葉菜。(圖/黃宏輝提供)
台南北門蘆竹溝的鮮蚵凝煉成蚵蠔油,調拌進葉菜。(圖/黃宏輝提供)
烘乾的「塩定」與小黃瓜加入氣泡飲,將潮間帶的「風味」一口飲下。(圖/黃宏輝提供)
烘乾的「塩定」與小黃瓜加入氣泡飲,將潮間帶的「風味」一口飲下。(圖/黃宏輝提供)

「北門蚵」,亦產於台南北門蘆竹溝的鮮蚵作成蚵蠔油,將此油刷在芥菜上烤過,這芥菜形似蚵殼一般,中間內容物卻沒有蚵的存在,相同意念蚵轉化為無形的調醬。蠔油溫潤調和芥菜微苦味,炭烤有各不同香氣。綠色春菊苗、黃茼蒿花、紫海藻和中間茄子伴以蚵醬汁,又美麗又美味。但另意外的是搭以氣泡飲,此乃濱海植物「塩定」烘乾後和小黃瓜浸泡而成,有溫和鮮甜感並有潮間帶的風味,這課題倒是很像上了一門植物學,從沒聽過。

海蝦發酵後與楊桃汁製成甜鹹醬汁,又在微脆甜蝦上撒布青桐茴香苗,將台灣古早味完美融入異國風情。(圖/黃宏輝提供)
海蝦發酵後與楊桃汁製成甜鹹醬汁,又在微脆甜蝦上撒布青桐茴香苗,將台灣古早味完美融入異國風情。(圖/黃宏輝提供)

「甜蝦」以海蝦發酵再與楊桃汁調成白色濃稠醬料,再將蝦發酵醬倒在楊桃片上烤過鋪墊於底。甜蝦本身微脆,若加熱過度便成粉粉口感,並非最佳狀態,而炸得酥脆的蝦頭入口幾乎就化為粉末,上面再灑下青桐茴香苗和花。料想不到的是烤過的楊桃和甜蝦口感相似,蝦以蝦發酵醬調和有雙倍提升味,茴香帶點異國風情,而那楊桃醬汁又甜又鹹免不了想起「黑面蔡楊桃汁」古早台灣味。

熟成2個月的傘旗魚肉片混合小米酒粕,滿載台灣東部獨有的鮮美滋味。(圖/黃宏輝提供)
熟成2個月的傘旗魚肉片混合小米酒粕,滿載台灣東部獨有的鮮美滋味。(圖/黃宏輝提供)

「傘旗魚」,台東沿海阿美族出力釀酒廠生產小米酒所剩下酒粕,作成餅的內餡,傘旗魚也來自東部太平洋,依照慣例以食材本身作調料,先將魚腹肉鹽漬,用油煸過再炒成有鹽的作用,另外加上法國鹽之花。主要的旗魚肉片是熟成二個月似風乾火腿,意外的是旗魚竟有臘肉味。而這餡餅是介於麵包和薄餡餅皮之間的厚度較有咬勁,而內餡的酒粕倒是新體驗感覺就是古老的鄉土味。

彈牙軟絲搭配酥脆堅果,口感更豐富。(圖/黃宏輝提供)
彈牙軟絲搭配酥脆堅果,口感更豐富。(圖/黃宏輝提供)

「軟絲」,切成細絲似軟絲麵條,醬料以墨魚汁和其內臟發酵過調和而成,上方灑上開心果碎顆和少見的炸薑絲。明顯的香味濃醇是因墨魚汁更是其內臟,味更重有雙重層次,而口感亦雙重,軟絲的彈牙絲滑和堅果、炸薑絲的酥脆是為對比咀嚼中有豐富性。我費解不知這創意是怎麼想到的。

清蒸月斑蝶魚加上特製調料上桌,讓人回味再三。(圖/黃宏輝提供)
清蒸月斑蝶魚加上特製調料上桌,讓人回味再三。(圖/黃宏輝提供)
吃完還能發現Embers 2.0版料理長的「行動藝術」巧思。(圖/黃宏輝提供)
吃完還能發現Embers 2.0版料理長的「行動藝術」巧思。(圖/黃宏輝提供)

「月斑蝴蝶魚」,我本身從小就養觀賞性的熱帶海水魚,對各科屬種魚特色都熟稔,通常熱帶的觀賞魚肉質都不佳,僅一例外就是天價魚蘇眉,但因瀕臨絕種故禁捕吃不到了。「蝶魚」是觀賞魚的龐大族群,但也從未聽說過有上桌的。這月斑蝶個頭比一般蝶魚大,未料清蒸後其肉質竟然是潤嫩的。一般清蒸大多熱油淋上薑蔥絲或有破布子,但堅持作新式調料的Embers就是不一樣。先是長豇豆(台語菜豆)發酵成醬汁,再滴上數滴金黃色糥米椒油,魚肉和魚骨中間夾層植入紅西瓜蘿蔔有微辛辣味。食畢剩下一盤醬汁很捨不得,想作拌麵因那是很道地的古早味,然而再看一眼不得不佩服料理長的美學涵養,魚肉被吃光而魚頭、魚骨、魚鰭、魚尾都完整一如美畫面,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過。這道菜可以進入藝術的殿堂了--行動藝術。

盤中「白泥」暗藏新鮮石鮔、風乾石鮔與臘肉、陳皮,軟硬兼具的口感令人印象深刻。(圖/黃宏輝提供)
盤中「白泥」暗藏新鮮石鮔、風乾石鮔與臘肉、陳皮,軟硬兼具的口感令人印象深刻。(圖/黃宏輝提供)

「石鮔」,有地方性風俗色彩典故,產於澎湖的小章魚稱石鮔,當地人通常用海風風乾成海鮮臘肉,醬料是白馬鈴薯泥發酵後有微香再加入香草籽、酸槿和紫色的六倍利。看似一整盤的白泥裡面卻暗藏臘肉、陳皮、新鮮石鮔和風乾石鮔,入口軟硬兼俱。

石鱸下鋪著烤過的豆豉碎粒,以「台灣本土味」提升這道魚料理的整體口味。(圖/黃宏輝提供)
石鱸下鋪著烤過的豆豉碎粒,以「台灣本土味」提升這道魚料理的整體口味。(圖/黃宏輝提供)

「海鱸」,炭烤一般也常吃到,反而是味道經醬調理後就變身了,首先是平常少使用的辣根磨成醬90%是芥葉味,10%是苦味,另一是少見的水田芥也稱田邊菜,取自於彰化苑裡番漥水耕農場,其葉以菜油拌過,有清爽微芥末味。而石鱸下方鋪了一層烤過的豆豉碎粒,本土性的香氣中帶甜味,然而這才是提升魚重要又異常的調味。

燻過的青鱗魚乾熬成高湯喝來不但鮮美,竟還有提神之感。(圖/黃宏輝提供)
燻過的青鱗魚乾熬成高湯喝來不但鮮美,竟還有提神之感。(圖/黃宏輝提供)
貢寮山藥疊上端可塔起司、海藻,再注入魚高湯,呈現不一樣的海陸鮮香。(圖/黃宏輝提供)
貢寮山藥疊上端可塔起司、海藻,再注入魚高湯,呈現不一樣的海陸鮮香。(圖/黃宏輝提供)

「青鱗魚」,因是趨光性魚種,故在金山捕撈時採用傳統工法名「磞火仔」。主要是將燻過的魚乾熬成高湯,這清湯單獨喝來鮮美竟有提神之效,一旁台農66號地瓜是紅肉地瓜,以魚露醃漬地瓜發酵後成深紫色。另一是貢寮山藥和端可塔起司相疊,上方鋪了名海米粉的海藻,相同的注入魚高湯。

東方玻璃蝦也能製成「冰淇淋」,創意十足。(圖/黃宏輝提供)
東方玻璃蝦也能製成「冰淇淋」,創意十足。(圖/黃宏輝提供)
焦糖布丁融入馬糞海膽與海苔,撒上虱目魚鱗酥,顛覆食客對「甜點」的既有認知。(圖/黃宏輝提供)
焦糖布丁融入馬糞海膽與海苔,撒上虱目魚鱗酥,顛覆食客對「甜點」的既有認知。(圖/黃宏輝提供)

甜點時刻來到,又未料主廚說大多還是海鮮元素,這實驗室革命性意義頗大。東方玻璃蝦作成冰淇淋,蔓荊作成酸奶油,還有青龍蘋果作成蛋糕,堆置一番後再襯以青龍蘋果球、海葡萄和紫蘇花。重點在嘗試蝦和冰淇淋的關係,還好蝦味沒那麼重。另外的甜布丁其實是「海膽布丁」,這就夠嚇人了。但沒想到布丁中的蛋和海膽是相融的,布丁一定是焦糖提味的,哪能想到是焦糖和海苔熬煮的,布丁上看似碎堅果的竟是虱目魚鱗酥炸的。甜點布丁有馬糞海膽味,有海苔味,有魚鱗酥,這真是大大顛覆了既有認知。

九重青草茶以至少9種野草或濱海植物泡製,品茗似可體會到台灣鄉間大地之味所在。(圖/黃宏輝提供)
九重青草茶以至少9種野草或濱海植物泡製,品茗似可體會到台灣鄉間大地之味所在。(圖/黃宏輝提供)

「九重青草茶」,是個很隆重的奉茶,使用了構樹、陳皮、羅氏鹽膚木、蔓荊、欒樨、海茄柊、塩定、月桃、大花咸豐草……等野草、濱海植物脫水烘乾泡漬而成,從沒經驗過難以形容,大概就是鄉間大地的味道。

全程食畢果然其願景和食客心得相符即——海鮮和創作調料。像個紀錄片記實食材調料如何來,如何作出沒人想過的佐醬……料理長說:還在向海洋學習。

法式精品的辦桌台菜--好嶼

「好嶼」餐廳門面簡約,其中可是大有學問。(圖/黃宏輝提供)
「好嶼」餐廳門面簡約,其中可是大有學問。(圖/黃宏輝提供)
「好嶼」曾入選米其林與米其林綠星,可見其對環境永續做法的堅持。(圖/黃宏輝提供)
「好嶼」曾入選米其林與米其林綠星,可見其對環境永續做法的堅持。(圖/黃宏輝提供)

這一整晚的盛宴服侍人員極熱情的說菜,不料內容物的故事性太豐富以致來不及記下…,結束後心中似有遺落感,又開車回餐廳找主廚親自再探知這奇幻的創想之旅。

食客能在吧台「觀賞」主廚的烹調大秀。(圖/黃宏輝提供)
食客能在吧台「觀賞」主廚的烹調大秀。(圖/黃宏輝提供)
獨立包廂以沉穩棕色做為底色,呈現寧靜之感。(圖/黃宏輝提供)
獨立包廂以沉穩棕色做為底色,呈現寧靜之感。(圖/黃宏輝提供)

好嶼與其說是主廚的職業不如說是其志業,一心只回顧台式傳統辦桌料理的懷舊情境,卻賦予新面貌有驚喜呈現。另主軸竟是談人的故事,把在地台灣各族群作分析再分別給了創作題材,其中有原住民、客家人、早期遷台的閩南人和較晚遷台的外省人,及最近的新住民,由人的族群風俗找出相對應的食材和調理方式並風味,可想而知其料理的附加價值是其故事性敘事意涵喚起味蕾的好奇心。

精緻的前菜帶來台式辦桌常見的抱卵母花蟹,以及烏魚子、油封櫻桃鴨腿、嘉義東石生態蝦等。(圖/尤素嬌提供)
精緻的前菜帶來台式辦桌常見的抱卵母花蟹,以及烏魚子、油封櫻桃鴨腿、嘉義東石生態蝦等。(圖/尤素嬌提供)
由左至右分別為嘉義東石生態蝦、油封櫻桃鴨、白蘿蔔與烏魚子、母花蟹佐紹興醋。(圖/黃宏輝提供)
由左至右分別為嘉義東石生態蝦、油封櫻桃鴨、白蘿蔔與烏魚子、母花蟹佐紹興醋。(圖/黃宏輝提供)
以可可脂包覆蘿蔔汁,再以染紅的蘿蔔薄片捲起烏魚子和青蘋果片,有如法式料理般精緻(圖/尤素嬌提供
薄餅做成螃蟹造型,讓食客便於以手取食。(圖/尤素嬌提供)

前菜四小件很類似法國料理的Petits Fours異常精緻,第一件就是台式辦桌菜常見的蟳料理,由母花蟹有卵和蟹肉絲並與蛋黃混合,再以紹興酒提味,螃蟹造形薄餅雙面夾起便於手取。第二件上方是蘿蔔汁以可可脂包覆著,下方是烏魚子和青蘋果片,以染紅的蘿蔔薄片捲入。第三件非常繁複,使用櫻桃鴨腿以油封方式處理,加上韭菜丁、鴨血慕斯和傳統老菜脯,然後以發酵過的柚子取代金桔醬。第四件主角是生態蝦,顧名思議是嘉義東石用雨水養殖的蝦,以薑黃卷餅包覆著蝦和山蘇等野菜,再以極罕見的鰹魚製成的魚露提味。光這四小件前菜就令人目不睱給、耳朵發直。

熟成3天的石喬魚肉再煙燻,佐以鹽巴辣椒水調味,鮮酸薄辣。(圖/黃宏輝提供)
熟成3天的石喬魚肉再煙燻,佐以鹽巴辣椒水調味,鮮酸薄辣。(圖/黃宏輝提供)

接著還是前菜,不同的只是冷前菜。這季節魚生是熟成三天的石喬魚類似土魠魚,先熟成三天再煙燻,調味料是鹽巴辣椒水,有鮮酸味辣度並不高,這魚生熟成煙燻口感咬勁韌,其味比一般多了一些。

冷前菜章魚撒上海茄苳葉子所磨成的粉,隱含阿美族歷史與環境生態議題。(圖/黃宏輝提供)
冷前菜章魚撒上海茄苳葉子所磨成的粉,隱含阿美族歷史與環境生態議題。(圖/黃宏輝提供)
主廚正擠出烏來木鱉果所製的橙色羅馬醬點綴餐點。(圖/黃宏輝提供/尤素嬌攝)
主廚正擠出烏來木鱉果所製的橙色羅馬醬點綴餐點。(圖/黃宏輝提供/尤素嬌攝)

第二道冷前菜主角是章魚,因應阿美族的成年禮是下海抓章魚,才得稱部落勇士。主廚聚精匯神擠出幾滴烏來木鱉果作成的橙色羅馬醬,配菜是茴香頭薄片和小薄荷,最後撒上的是因生態問題須移除的海茄苳葉子所磨成的粉。主廚熱情地說菜,不知不覺跑題到環境生態的種種,也算上了一課。

熱前菜端上碳烤黑鰻魚,酥脆外層夾著果凍般膠質,內部則是軟嫩魚身,3種口感和諧共存。(圖/黃宏輝提供)
熱前菜端上碳烤黑鰻魚,酥脆外層夾著果凍般膠質,內部則是軟嫩魚身,3種口感和諧共存。(圖/黃宏輝提供)

又來的還是前菜,不同的是熱前菜。首件主角是黑鰻魚,這原本生於淡水溪中成長於海,最後迴遊於蘭陽溪,和一般鰻魚不同的是皮色黑外,其皮下脂肪極厚具大量膠質。碳烤過口感外層酥脆中間夾層膠質似果凍,而內部魚身軟嫩卻彈牙,這三種同時存在的口感極罕見,其味就不多贅言了。

紅羽土雞翅和鮑魚綴以「好嶼」靈魂醬料,令鮮味在口腔中甦醒。(圖/黃宏輝提供)
紅羽土雞翅和鮑魚綴以「好嶼」靈魂醬料,令鮮味在口腔中甦醒。(圖/黃宏輝提供)
金黃色的雞高湯熬製費時,當中又蘊含瑤貝柱、金華火腿的鮮美。(圖/黃宏輝提供)
金黃色的雞高湯熬製費時,當中又蘊含瑤貝柱、金華火腿的鮮美。(圖/黃宏輝提供)

第二件熱前菜是以紅羽土雞翅大作文章,雞翅內填入香菇和雞肉慕斯,上方放了炸牛蒡絲,另邊是兩層鮑魚片中間夾著干貝慕斯,上方鋪上一匙魚子醬,比較是靈魂角色的反而是中間的醬料,是雞油與發酵香菇汁並雞肉慕斯組合而成,再加上山當歸葉作成的綠色清油,土雞和鮑魚因醬汁其野性和鮮味再度甦醒了。一旁的雞高湯是金黃清澄,與瑤貝柱和金華火腿長時間熬成,味鮮美滋補養身,很貪心的我向老板娘要了第二碗。

台灣豬、酸筍、百合根透過不同組合,將3種不同口感結合於1道主菜。(圖/黃宏輝提供)
台灣豬、酸筍、百合根透過不同組合,將3種不同口感結合於1道主菜。(圖/黃宏輝提供)

主菜終於登場,主角是台灣豬,以烤乳豬方式但作成圓捲在內部填入酸筍和肉泥,烤乳豬表皮脆酥感可想而知,較不同的是內層的肉質鮮嫩多汁,更裡層肉泥入口便化開,最後以酸筍平衡豬肉重味,但這又是一次三種不同口感同時呈現,層次豐富怎會是一般烤乳豬?另一小驚喜是乳豬豬頭肉作成的可樂餅,由於外表又沾上芝蔴,這真是獨俱風味。還有另外的是上層百合根中間青江菜泥,下層是百合根作成的羊羹,可以想像口感由上而下是脆和泥並果凍,又是三種口感的同台演出。

澎湖秋姑魚在破布子調味下,鮮濃魚香散發台灣在地美味。(圖/黃宏輝提供)
澎湖秋姑魚在破布子調味下,鮮濃魚香散發台灣在地美味。(圖/黃宏輝提供)

第二主菜是鮮魚,台灣婚宴辦桌習俗當蒸魚上桌時就是告知盛宴進入尾聲了,男方要先離席了。使用的是澎湖秋姑魚,這魚特別之處在於味道明顯並濃郁,原因是都以蝦蟹為主食,故使其海鮮味又更上一層。魚肉也作成圓捲狀內填入豆腐和破布子,上方置上蔥薑絲再以高溫油淋上爆香,中間的是魚湯並滴入三滴綠色的青花椒油,其中秋姑魚味和破布子味是最令人有在地感。

官田菱角與台農16號蓬萊米做成菱角飯,悠悠道出早年鄉村況味。(圖/黃宏輝提供)
官田菱角與台農16號蓬萊米做成菱角飯,悠悠道出早年鄉村況味。(圖/黃宏輝提供)
小米、米粉製成有如義式麵疙瘩狀的鹹湯圓,帶出台灣人兒時的媽媽味。(圖/黃宏輝提供)
小米、米粉製成有如義式麵疙瘩狀的鹹湯圓,帶出台灣人兒時的媽媽味。(圖/黃宏輝提供)

主食是以米食為題,在台灣本就是要米文化。有官田菱角蓬萊米飯,使用台農16號蓬萊米並加上台灣主產地的官田菱角,這菱角飯總是有早年鄉村的味道,在現代都市已少有機會接觸了。另一件米食是使用在來米作成的肉粿(似蘿蔔糕但內含肉末),上方再置放櫻花蝦、台式海鮮香腸切片和大片紅蔥頭,這組合對台北人而言似乎是聽過但又陌生。最後的米食鹹湯圓是小米和米粉作的,傳統的搭配一定是茼蒿菜,這是小時候媽媽的味道。但事實上沒表面看來那麼簡單,外皮作成像是義式麵疙瘩,使用豬腳肉作餡並以蛤蜊熬湯,是隱藏版的鹹湯圓,更應景因這天是元宵節。這米食文化有蓬萊米、在來米、小米和米粉同時品嘗。

台灣古早味麻荖與花生餅加入法式香草奶霜,台洋結合的滋味使人驚喜。(圖/黃宏輝提供)
台灣古早味麻荖與花生餅加入法式香草奶霜,台洋結合的滋味使人驚喜。(圖/黃宏輝提供)
九層塔與柿子餡的水梨慕斯一同登場,頗具特色。(圖/黃宏輝提供)
九層塔與柿子餡的水梨慕斯一同登場,頗具特色。(圖/黃宏輝提供)
巨峰葡萄、洛神花、愛玉都是熟悉的角色,但那手工純愛玉卻是昔日台灣囝仔最奢侈的甜食。(圖/黃宏輝提供)
巨峰葡萄、洛神花、愛玉都是熟悉的角色,但那手工純愛玉卻是昔日台灣囝仔最奢侈的甜食。(圖/黃宏輝提供)
酒粕口味冰淇淋以煮過的大葉田香、冬瓜、青梅肉襯底,如法式精品般的優雅中帶有傳統台菜的實在口味。(圖/黃宏輝提供)
酒粕口味冰淇淋以煮過的大葉田香、冬瓜、青梅肉襯底,如法式精品般的優雅中帶有傳統台菜的實在口味。(圖/黃宏輝提供)

最後甜點又是一場多元展演,主甜點是台灣古早味麻荖,代表健康長壽,外覆兩片楓葉形狀的花生餅,中間大份量的法式香草奶霜,下方鋪了花生餅乾碎粒。另外兩茶點一是柿子、梨子和九層塔,中間白色水梨慕斯內餡是柿子,要將梨和九層塔搭一起有點實驗性,滋味如何眾說紛紜。二是巨峰葡萄愛玉洛神,巨峰葡萄和洛神並不陌生,但那愛玉是真正手工純愛玉,亦是兒時最奢侈的甜食了。最後還有個冰點是大葉田香、梅子、酒粕,以大葉田香、冬瓜和青梅果肉煮過襯底,上方法式冰淇淋是酒粕口味。酒粕是古早人都懂,但和冰淇淋很難可以聯一起,淡淡的酒香作為辦桌的結尾。

有一件在飲食上很異常的經歷,明明上完主菜了,還要再來三道米食並四道甜點,感覺吃得很忙,主廚不讓人離開。那不是古早台灣人熱情好客款待之道嗎!飲食始終來自於人性。

好嶼是台灣五大族群在地精神飲食文化的升等版,創造了有優雅的法式精品視覺,卻內含了傳統台菜的實在。

好嶼部份內容轉載自pen 雜誌國際中文版3月號

作者簡介:

建築師 — 黃宏輝

畢業於淡江大學、北京清華大學建築碩士,「烏來璞石麗緻溫泉會館」建築師,熱愛「建築旅行」與「品食」而聞名。

2007年出版《極上之味》一書即獲年度美食作家,現為黃宏輝建築師事務所主持設計師,獲得國家建築金質獎、國家卓越建設獎等共二十多次。

2018年林口《閱》獲英國I.P.A國際地產大獎亞太區混用建築獎,2021年台中《中國醫藥大學學生宿舍》獲法國Novum Design Award建築設計金獎、美國BUILT DESIGN AWARDS建築設計優秀獎。

著有極上之味、極上之宿、極上之湯、極味之選、世界極上之宿、極上京都.御三家、米其林味蕾的極上美食課、走訪市民生活美學空間、造訪國際建築大師創意旅宿、投宿中國精品旅館…等書。

※本文、圖片未經授權不得任意轉載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