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最新跨國研究發現,精神疾病患者之間的婚姻關係普遍存在於台灣及北歐國家,研究分析台灣500萬對、丹麥57萬對及瑞典70萬對夫妻資料,證實這項現象長期存在且跨越不同文化背景。

根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國衛院副研究員王世亨表示,研究聚焦9種常見精神疾病,包括思覺失調症、躁鬱症、重度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物質使用疾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光譜障礙及神經性厭食症。研究團隊特別追蹤分析台灣1930年代至1990年代出生族群,發現此現象持續存在。
研究結果顯示,夫妻都有精神疾病的現象普遍存在,可能2人有不同疾病,也可能有相同病症;至於台灣的世代分析,發現從1930年代到1990年代出生族群,皆呈現類似趨勢,顯示此現象長時間持續存在。此外,若夫妻雙方皆患有精神疾病,其子女罹病風險約為單方罹病者的2倍以上。王世亨解釋,這可能與遺傳及環境因素有關,父母各自帶有疾病相關基因,加上家庭環境的影響,使子女更容易發病。
在遺傳影響方面,思覺失調症、自閉症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遺傳的關聯性最高,可達6至8成;躁鬱症約6至7成,憂鬱症則約5成。值得關注的是,物質使用障礙的配偶共病機率會隨時間增加,且趨勢較其他疾病明顯。該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頂尖醫學期刊《Nature Human Behaviour》。

為何2名精神患者會決定一起生活?王世亨分析,精神疾病患者之間的婚姻關係可能有多種原因,包括「選型交配」現象,即因相似特質而相互吸引;另外也可能受到社會制約影響,使患者較容易與同樣有精神疾病者結合。此外,婚後共同生活環境及壓力,也可能增加雙方發病風險。
王世亨表示,此研究結果可提醒醫療人員,在診斷、治療精神疾病患者時,應同時留意其家庭狀況,因為家人也可能有較高風險需要專業協助;他也說,相關性提高並不意味家人必然會發病,民眾不必過度恐慌,應以中性態度看待,將重點放在提供必要的關懷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