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宏輝建築師的美食地圖完整版:異國風南美辣椒共和國—南美ZEA

分享:

之前便聽過有人在台北開了一家拉丁美洲料理,是阿根廷人台灣女婿,個人雖去過墨西哥除了 TACO和辣椒之外沒留下多少印象,所以台北的這拉丁料理還尚未引起我留意。直到 2023 年獲得了米其林一星的榮譽還是沒誘出我的興趣,因很多一星的實在很令人失望不得星還沒事。

拉丁美洲料理餐廳「ZEA」招牌極具雕塑感。(圖/黃宏輝提供)

但從朋友口中已多次聽及説極美味非常滿意,並在網路世界裡所聞幾乎沒負評都是高評價,值得思考的想像空間,為何這對台灣人而言,很陌生拉丁料理 ZEA 餐廳的評語,只有「好吃」好像沒其他可説的了實在令人疑惑,但待我體驗完畢心中就浮現了幾個畫面,Fine Dining 一是美色+美味;二是有故事性+美味;三是有儀式性+美味;四是有服務性+美味;然而第五即是沒有不必要的其它就是極單純的美味。

「ZEA」2023年獲米其林一星評價,在台灣饕客間也是美名遠播。(圖/黃宏輝提供)
「ZEA」2023年獲米其林一星評價,在台灣饕客間也是美名遠播。(圖/黃宏輝提供)
「ZEA」擁有高比例的12名內場人員。(圖/黃宏輝提供)
「ZEA」擁有高比例的12名內場人員。(圖/黃宏輝提供)

有關於服務,之前論述過米其林頒發了一項「服務獎」,是以前我未曾關注的,心想那服務不是應當的嗎?何必再來個錦上添花呢?經過ZEA的洗禮我似乎有些是在米其林評審以外有不同的發現。ZEA滿座只能服務22人(幾乎場場滿座預約不易),而我整晚在角落一直在觀察開放式廚房內有12個加外場共14位,因作板前料理服務外場人員就比較彈性了,但這整體是1人服務1.6人比例算高的。但在此乃應當的。其次ZEA的訂餐時段分三場次從六點半、六點45分和七點,餐廳說是為了分流,起初不懂分流在此有何意義,又不是跨年晚會散場有那麼嚴重嗎?正巧我在那視角最好的位置仔細觀察其作業流程,因創意料理繁複的工序,同一道菜只能同時料理6~8人份,若份數較多時間會拉長便影響了溫度甚至口感會遞減,於是分流貼心設想的服務不也是理所當然的。這些都是由內心散發而出的匠人天職,有句話説的好「作到位的是本份,超過的才叫感動」。

從座席上也能看見內場職人專注作菜的情境。(圖/黃宏輝提供)
從座席上也能看見內場職人專注作菜的情境。(圖/黃宏輝提供)

米其林評鑑大概何時會來隱性踢館,是業界眾所皆知的,連一般小老百姓透過日劇木村拓哉主演的《型男主廚·三星夢》也都懂得。那些得服務獎的都容易看出米其林密探其實一點也不隱密,於是服務會不會是加碼演出來的,我曾經歷過笑容過頭的,我心納悶我跟你很熟嗎?當事者可能有職場規定不能苛求之,但我確實體會到在付錢之前是一套嚴謹SOP的看似美善的服務,事實上有沒有可能是假面的,因對於付完錢的人便把「嚴謹」變「嚴苛」了,同樣一兩天兩種表情,很容易被看出就是領薪水工作非真心。君不見某日系溫泉旅館剛開幕強調把日本整套搬過來的服務,無奈再怎麼訓練要求,民族性不同無法仿效持久,後來便不了了之。在ZEA有什麼服務?我不昰米其林密探,但一直看著主廚認真神情親自作菜並指揮,若這時間緊湊必會使人都累翻了。茶點時刻那阿根廷的陌生人走出廚房到我身邊,問可否坐下與我聊聊,他關心我美宴經歷的感受,注意是問細節而非冠冕堂皇的制式化口吻,這是「真情」根本不需研究「服務」這二字。服務是叫人看見點讚的,而真性情是無形的不必討好誰。米其林服務獎我真困惑!

「ZEA」坐落於北市大安區的老舊公寓,外觀看起來像私廚而非店面。(圖/黃宏輝提供)
「ZEA」坐落於北市大安區的老舊公寓,外觀看起來像私廚而非店面。(圖/黃宏輝提供)
外牆的高飽和豔橘色很有拉丁美洲特色。(圖/黃宏輝提供)
外牆的高飽和豔橘色很有拉丁美洲特色。(圖/黃宏輝提供)
墨西哥普立茲建築獎建築師Luis Barrágan所設計的卡米奧里爾波蘭科飯店。(圖/黃宏輝提供)
墨西哥普立茲建築獎建築師Luis Barrágan所設計的卡米奧里爾波蘭科飯店。(圖/黃宏輝提供)
餐廳外一角設置鄉村花園,帶有北市喧囂鬧區中的一點靜謐。(圖/黃宏輝提供)
餐廳外一角設置鄉村花園,帶有北市喧囂鬧區中的一點靜謐。(圖/黃宏輝提供)

因應於拉丁美洲料理其氛圍的形塑自然也必要有感,這地域性有其特點人熱情浪漫、環境色調飽和度極高。於是我腦海中立即浮現了墨西哥首位普立茲建築獎得主Luis Barrágan,其作品的綜合高彩度,才讓我真正體驗了教課書以外真正的民族風情。於是在台北巿大安精華區裡尋找了舊公寓帶院子的一樓,不像店面而像私廚,也像拉丁美洲大部份場域有點中古。不高的樓房附帶庭院、鐵柵欄門後的對景照壁如近愛馬仕橘帶點駝色的飽和彩度、有藝術感小小的金屬浮懸招牌……很符合主廚和主理人夫妻都低調的個性。右側有一深邃的微庭園,所共築的場所氛圍是台灣所謂一進巷的靜謐世界。

西式用餐主空間竟也流行日式「板前座敷」。(圖/黃宏輝提供)
西式用餐主空間竟也流行日式「板前座敷」。(圖/黃宏輝提供)
超開放式廚房無死角展示料理過程。(圖/黃宏輝提供)
超開放式廚房無死角展示料理過程。(圖/黃宏輝提供)

主要用餐空間竟設置成類日本鮨料理的板前座敷,真是大膽的嘗試,最近台北巿也有多家歐陸料理也是如此。傳統不同思維,主廚和工作人員不要再藏身於一般必然凌亂的廚房,在開放式的廚房空間,大夥人一看都認為可能要像日料可以有所互動,其實剛好相反,板前檯內的每一職人都忙著出菜,沒有任何人有片刻暫歇的。顯然開放了廚房要食客坐於板前座敷就成半強迫性地要你好好瞧瞧,那要看什麼呢?就兩個字「安心」,確定每個料理職人外表、廚房設備、料理過程….的乾淨衛生程度就是要完美無瑕。想體驗拉丁文化的來板前,要聊天的去包廂,據我觀察結果,台灣人有容乃大甚有包容力,都用心了解這美味背後的意義。

餐廳提供西班牙文和英文互譯版本的菜單。(圖/黃宏輝提供)
餐廳提供西班牙文和英文互譯版本的菜單。(圖/黃宏輝提供)

取名ZEA和今晚要食用的是有關的,ZEA西班牙文即玉米之意,而玉米在美洲是主要糧食來源,現在更像是親善大使,成為和國際世界往來的中介橋樑。若要先預告一下拉丁菜在此有何特色呢?簡而言之即玉米和辣椒,而辣椒又偏偏不是華人世界裡所熟悉的辣椒,於是今天有點要揭開神秘面紗的儀式感。

將台灣愛文芒果與青芒果、墨西哥辣椒ARBOL製成的風味醬注入料理,像是完成「儀式」的一部份。(圖/黃宏輝提供)
將台灣愛文芒果與青芒果、墨西哥辣椒ARBOL製成的風味醬注入料理,像是完成「儀式」的一部份。(圖/黃宏輝提供)

宜蘭胭脂蝦.枋寮愛文芒果.東北角新鮮紫菜。但從菜名來看好像海鮮台菜或日本料理,拉丁風在哪呢?這一開始便帶來我第一個疑問,主廚的故鄉阿根廷盛產天使蝦,個頭巨大通常在台灣也用於日料的魚生的食材,但卻還是要使用宜蘭的胭脂蝦,原因是要呈現拉丁風味但主要食材還是儘量使用在地的。在生蝦上鋪設細長如髮絲般的龍鬚藻,另外新鮮紫菜作成海菜醬,再淋上愛文芒果和青芒果作成的佐醬,其中又加入墨西哥辣椒ARBOL,變成一酸甜又微辣少見的風味醬。論胭脂蝦的特質,阿根廷的天使蝦是軟糯口感,而宜蘭另一名蝦為葡萄蝦具脆度,剛好顯明胭脂蝦的肉質就介於前二者之間,脆中帶軟但其甜度是必然的。

以枋寮愛文芒果入醬,與東北角新鮮海菜所製的海菜醬揭開奇異台洋美食旅程序幕。(圖/黃宏輝提供)
以枋寮愛文芒果入醬,與東北角新鮮海菜所製的海菜醬揭開奇異台洋美食旅程序幕。(圖/黃宏輝提供)

明顯可見那一團紫菜醬有海水的鹹並有磯岸邊海潮的味道。愛文芒果醬中暗藏青芒果是為有甜中帶酸之效,適合在盛夏時有其開胃的功能。而拉丁風味的秘密在於那墨西哥辣椒ARBOL,這品種對台灣人是陌生的,其形約3吋表面光滑,細長比似朝天椒但又更長,其辣味是溫和的帶點甜椒味,所以絕非台灣人熟悉的辣,故在芒果醬汁是隱匿的微辣。色澤豔黃的汁和鮮紅紋路的蝦身構築那拉丁風飽滿的彩度,就如餐廳空間設計的演色呈現。

台東產大圓葉胡椒打成醬汁,以清爽辛香點綴宜蘭鮮美海瓜子。(圖/黃宏輝提供)
台東產大圓葉胡椒打成醬汁,以清爽辛香點綴宜蘭鮮美海瓜子。(圖/黃宏輝提供)
白色秋海棠花、金線蓮葉摻入微酸的馬齒莧和鮮紅櫻桃蘿蔔,構築繽紛效果。(圖/黃宏輝提供)
白色秋海棠花、金線蓮葉摻入微酸的馬齒莧和鮮紅櫻桃蘿蔔,構築繽紛效果。(圖/黃宏輝提供)

宜蘭海瓜子.台東大圓葉胡椒。這取名看似簡單其實內容物卻不單純,上方一朵白色鮮花帶著黃蕊心,是秋海棠花可食具酸度;四圍是金線蓮有芥末香氣;並有長橢圓形的香菜苗很明顯要給台灣熟悉感;另外幾乎會讓人漠視其存在的細長絲,是馬齒莧表現其微酸適合暑熱解氣之用;白心外皮鮮紅的櫻桃蘿蔔加入這局,形成了鮮美的花草世界。那綠色醬汁又是個不單純的祕密角色,使用台東大圓葉胡椒打成醬汁,有給人清爽辛香之感。其實又有小配角在其間,那是小黃瓜、巴西里和第二種墨西哥辣椒JALAPENO,這辣椒和上一款相似有甜椒氣息,沒有一般辣椒的青澀,只帶點微辣之效。很令人開眼界一池翠綠醬汁卻有多重層疊的美香。

翻開辛香草葉才能看見橘色的主角海瓜子。(圖/黃宏輝提供)
翻開辛香草葉才能看見橘色的主角海瓜子。(圖/黃宏輝提供)

明明說好了海瓜子是主角卻身躲在花草世界的下方,還真不易直觀便發現。很睿智沒使用文蛤,因相對蛤蠣口感軟爛,海瓜子有嚼勁其食感和鮮味餘韻悠長。花花草草的大地有草本香,海瓜子較幽然的鮮醇,並有拉丁味的微辣,共築這優雅的味覺神韻。仔細再端詳這視覺唯美畫面,有碧綠的一池春水、白花黃蕊、三種的翠綠的香草葉、白身紅皮薄片最後又是飽和橘色的海瓜子。這美學上的鋪陳可要好好欣賞,干萬莫要立馬的攪亂這美畫。

主廚將常見甜點「nicuatole」轉變成鹹味的「玉米.椰子」。(圖/黃宏輝提供)
主廚將常見甜點「nicuatole」轉變成鹹味的「玉米.椰子」。(圖/黃宏輝提供)

玉米.椰子。又來了就四個字的菜名,初見時並沒有什麼看頭,就是一片玉米脆片底下是草皮色的玉米慕斯。拉丁文的NICUATOLE本是一種甜點,由甜玉米和椰子汁所組合,但在此主廚卻很有創意地使甜變鹹,作為開胃菜的品項,考驗台灣人不懂拉丁文的原意。看似就兩件品項,經大破大立後才見到繁華的世界。

食用前得先打碎玉米脆片並攪拌入綠咖哩慕斯,方可見到底下的3種玉米顆粒。(圖/黃宏輝提供)
食用前得先打碎玉米脆片並攪拌入綠咖哩慕斯,方可見到底下的3種玉米顆粒。(圖/黃宏輝提供)

服務人員提醒要將脆片打碎,再和底下慕斯攪拌同食。玉米脆片被破碎後才驚見其下還有三種實質的玉米粒,是經碳烤過的水果玉米,甜玉米和糯米玉米。其甜度由前二者就可感知必然結果,而為何說是鹹食呢?原來眾所皆知椰汁綠咖哩是東南亞的主要辛香味來源,在此的草綠色慕斯即是綠咖哩的傑作,其味極明顯即成咖哩料理。玉米的甜和咖哩的香並微微辛口,是這兩種美妙滋味的組合,但再看著碗內的碎玉米脆片、三種碳烤過的玉米顆粒並椰汁綠咖哩,這可不是菜名──玉米.椰子那麼天真簡單。又把ZEA玉米文化發揮淋漓盡致了。

自製鄉村麵包需沾特製的4種橄欖油同吃。(圖/黃宏輝提供)
自製鄉村麵包需沾特製的4種橄欖油同吃。(圖/黃宏輝提供)
這4種橄欖油來自阿根廷有名的橄欖油翹楚Zuccardi家族。(圖/黃宏輝提供)
這4種橄欖油來自阿根廷有名的橄欖油翹楚Zuccardi家族。(圖/黃宏輝提供)
4種橄欖油分成清淡到濃郁4種層次。(圖/黃宏輝提供)
4種橄欖油分成清淡到濃郁4種層次。(圖/黃宏輝提供)

自製鄉村麵包.ZUCCARDI家族橄欖油。麵包沾橄欖油並沒什麼驚奇的,但呈上一盤四瓶裝橄欖油時就有一開普通台灣人的視野了。強調是阿根廷著名ZUCCARDI家族事業的特製橄欖油,一般在東方人眼中這風味油是個沒人在意的微渺角色,但在這卻煞有其事,可以由清淡到濃郁四個層次分別一一嚐試比較。一是GENOVESA有花香優雅之味;二是PICUAL有綠番茄味;三是CORATINA有草本清香味;四是ARARCO有辛辣並苦味尾韻。這橄欖油的世界真奇妙,若非來此還不知這學問如此大,然而真得如其所言有上述的明顯差異性嗎?必須誠實承認真的有,尤其是那綠番茄味難以忘懷,還有清草味好似在天上人間之仙氣。

自製熱麵包外皮薄脆,內裡保持濕潤又帶麵香。(圖/黃宏輝提供)
自製熱麵包外皮薄脆,內裡保持濕潤又帶麵香。(圖/黃宏輝提供)

那自家製「鄉村麵包」有什麼故事好說的嗎?我自己倒也是期待是否能增長些見聞,何謂鄉村麵包我虛心求教,但他們就不再誇口了,我有點失落。只知是一半酸種麵包是由乳酸菌發酵製成的,另外一半使用一般酵母,故微微地酸不太濃厚,然而吃麵包談這等事好像無助於味蕾的期待,聽了並無感。當扒開麵包那一刻便知分曉了,一陣陣白煙熱氣飄然升騰香氣也一湧而出。因胃納量小所以西式料理的麵包我通常都放生,但這球圓麵包我全吃完了,除了歸功四大橄欖油的加持助力外,麵包本體的自惑魅力才是要點。外表看似焦卻不死硬,脆皮的薄酥脆尤其難忘,而那內裡的本體除了冒白煙之外是具溼潤感的軟,最後脆皮的麵香一直環繞鼻腔周圍久久不散。沒想到我人生吃到最美味的麵包竟是來自拉丁美洲的血統,橄欖油是令人大開眼界;而麵包則叫人反省有眼不識泰山。

豬背脂覆蓋在南杏製成的棕色「混醬」上。(圖/黃宏輝提供)
豬背脂覆蓋在南杏製成的棕色「混醬」上。(圖/黃宏輝提供)

南杏.大溪竹筍.清水豬背脊。這菜初一看還以為是義大利方餃鴨肝醬餡的,只是餃子皮尚未包裹住而是直接覆蓋,那就見證了台灣人對國際認識的廣度不足,誰叫阿根廷離台灣這麼遠呢?菜名實在令人摸不著頭緒,主要角色並沒清楚標明那一勺咖啡色的濃稠體,一度還誤以為是巧克力醬或鴨肝醬,其實那是深藏不露的高手你永遠測不透其底細。西班牙文MOLE是在西班牙或拉丁美洲是由一些辛香料和食材混合而成的醬汁,主要在墨西哥簡稱為「混醬」,在此是用了蔬菜、香料、堅果(今日使用南杏)所製成,我嚐了一口慢慢品其味好奇是用何香料,心得是有紅咖哩和蝦醬或魚露味,有點像最近流行的東南亞發酵和辛香料風格。但老闆娘顧左右而言他,就是不說香料的底細。

平鋪的豬背脊油脂呈透明膠膜狀,貌似越南生春捲皮。(圖/黃宏輝提供)
平鋪的豬背脊油脂呈透明膠膜狀,貌似越南生春捲皮。(圖/黃宏輝提供)

又來個西班牙文LARDO,這玩意好像義式料理有用到的,但從拉丁的習俗移至來到台灣實在很難讓人了解明白,我雖知字意但卻不知最後是以這樣的面目呈現,是那豬的背脊油脂。一塊厚厚白白胖胖的脂肪薄切成片如餛飩皮,令人懷疑視力的是那原體雪白脂肪怎麼何時變透明的膠膜,我也不好意思再問老闆娘了,因今晚的食客中我是個問題人物,不是來品嚐料理而是來解惑的。義式料理中也將脂油切片用於包裹其他餡料,但在此只是輕輕覆蓋於圓形的混醬之上,為清楚看其剖面有何內容物取刀切開,不料它如變形蟲被切後又縮合癒合了,什麼也看不清。而那膠膜豬背脂一點也不油膩反而像越南透明的生春捲皮,淡淡幽香又像不甜的果凍膠,這小物極令我驚奇。

馬祖產的牡蠣浸漬到墨西哥「Mezcal」酒,放入彰化濱海的「鹽定」添鹹味。(圖/黃宏輝提供)
馬祖產的牡蠣浸漬到墨西哥「Mezcal」酒,放入彰化濱海的「鹽定」添鹹味。(圖/黃宏輝提供)

馬祖牡蠣.MEZCAL.彰化鹽定。出現一西班牙語須事先解釋以利後續,「MEZCAL」西班牙語中文譯音「梅斯卡」,其實就是大夥都熟悉的龍舌蘭酒即TEQUILA,但有不同的是TEQULLA乃由一種藍色的龍舌蘭釀造,而MEZUCAL是由數十種不同品種的龍舌蘭所釀造,都以墨西哥為主產地。有人形容喝MEZUCAL就像走進一個村莊一個家庭的故事,君不見ZEA提了多次「鄉村」或「家族」這類詞。其實就是要把馬祖本土牡蠣浸漬於龍舌蘭酒之中,然後再取出微微碳烤。並擬真牡蠣開殼前後會有吐泡沫的現象,所以取其殼內汁液加上稻草和烈酒作成更大量泡沫又打回了原形,難怪明明說是牡蠣卻見一整碗這蠔的哭號眼淚。

將牡蠣的汁液與稻草、烈酒一起打出泡沫,牡蠣藏在內部還原其鮮活面貌。(圖/黃宏輝提供)
將牡蠣的汁液與稻草、烈酒一起打出泡沫,牡蠣藏在內部還原其鮮活面貌。(圖/黃宏輝提供)
店家特製的韭菜花油低調在碗底增添異國風情。(圖/黃宏輝提供)
店家特製的韭菜花油低調在碗底增添異國風情。(圖/黃宏輝提供)

什麼都看不到要如何進食呢?首先要撥雲見日把泡沫移至邊上,切段的半生熟馬祖牡蠣即現身,就在一剎那,生蠔鮮和海潮味相湧而至刺激人心迫不及待了。還有躲藏在下方的小配角有重大貢獻,醋漬得很稱職的小黃瓜其內白身真的變黃了,並和檸檬切丁共同帶出酸度;如金針葉狀的鹽定是台灣中南部濱海高鹽分灘地的苦命植物,本身就帶鹹味故不必加鹽了;在此又來了第三個墨西哥辣椒CHIPOTLE,將之煙燻後共同加入泡沫的局裡,好像又是另一種混醬,這西班牙文看似以為其他品種辣椒,其實不然乃是第二種JALAPENO的煙燻保存版,辣感中帶煙燻氣息、濃郁氣味中又帶甜,層次感豐富。品食即將見碗底時又發現有綠色圓形油滴,是前面未曾述明的,我便好奇問那是啥?通常答案都會是香菜油,不料是我未曾聽聞的韭菜油。可能有些人看過《香料共和國》電影,是講述希臘其風土料理中多以辛香料為主,我看這拉丁國度也不遑多讓。

綠色的桃園山葵葉調味油滴入醬汁,大塊宜蘭真鯛(嘉鱲魚)魚肉同蘿蔓的組合像是帶主菜的溫沙拉。(圖/黃宏輝提供)
綠色的桃園山葵葉調味油滴入醬汁,大塊宜蘭真鯛(嘉鱲魚)魚肉同蘿蔓的組合像是帶主菜的溫沙拉。(圖/黃宏輝提供)
半生熟的嘉鱲魚透露料理含有的日式、拉丁美洲風格。(圖/黃宏輝提供)
半生熟的嘉鱲魚透露料理含有的日式、拉丁美洲風格。(圖/黃宏輝提供)

宜蘭真鯛.蘿蔓.桃園山葵葉。如果可以任意由食客命名而店家又不會不開心的話,我會稱之「有主菜嘉鱲的炒青菜和溫沙拉」那就有點台味了,這是抽絲剝繭後的心得。首先蘿蔓兩字混淆了我們,其不過就是凱撒沙拉,吃了半世紀的生菜今日才知道其身世源由,並非古羅馬我們以為的凱撒(皇帝之意),仍是1924年在墨西哥提華納「凱撒飯店」,由義大利裔美國人剛巧又是「凱撒.卡爾東尼」在飯店中發明的。其實在此只是ZEA自製的沙拉醬汁,其乳酪黃的濃醬之上還加了綠色的山葵葉油,酸中帶有草本香氣,又不如芥末的嗆。說是沙拉卻突然出現大主角嘉鱲魚,因非日料體系不必在意其油脂的層度,但其熟成方式又像日料半生熟,雖然輕油脂但口感紮實其味甜美。ZEA的拉丁菜和日料魚生會有關聯嗎?關係可是重磅級的,首先前祕魯總統是日本人,其二美國最頂流日料「NOBU」來自祕魯並加入南美風味,其三祕魯是阿根廷的鄰居。

溫蘿蔓葉包住各式蔬菜,隱含台式熱炒滋味。(圖/黃宏輝提供)
溫蘿蔓葉包住各式蔬菜,隱含台式熱炒滋味。(圖/黃宏輝提供)

說蘿蔓二字太隨性了,在這可以好好解讀一下。生菜沙拉一般的主要食材蘿蔓菜在此是以溫沙拉的形態出現,這有何特別目的呢?通常清脆的生菜遇熱或高溫水燙過後會變軟,就可以作成蔬菜捲外皮,原來在這溫蘿蔓葉下包覆了碎切蘿蔓、佛手瓜和洋蔥。看在一旁的沙拉醬因蘿蔓葉變溫了,就成無用武之地,這三樣蔬菜應該可以派上用場了,還沒入口光是用眼目而見便覺這三兄弟是熟的,因洋蔥變透明了又蔬菜的油亮感和其柔軟度,應該不難猜出是「台式熱炒」因其味是豬油炒出來的,而非橄欖油或葵花籽油,這下大大顛覆了我對老外的既定印象。幾年前接待幾位加拿大來台短期宣教的牧師,請到烏來吃山產溪產,點了十樣炒高山野菜,他們對炒菜原封不動,很可憐只能吃土雞,本地台灣牧師說你忘了老外只吃生菜沙拉不吃熱炒的。而今我對這阿根廷主廚則是一臉狐疑,特別問老闆娘這到底怎麼一回事呢?她表示並非全然如此只是比例問題,主廚旨在找出對食材的各種最佳烹飪方式並擇其滿意之味,然而我意外的是阿根廷人怎麼會想到豬油,莫非是台灣賢內助使外人在地化了。

用來增加口感的烤麵包薄片幾近無形。(圖/黃宏輝提供)
用來增加口感的烤麵包薄片幾近無形。(圖/黃宏輝提供)
加入料理的薄片來自這塊麵包,僅憑外觀似乎看不出稀奇之處。(圖/黃宏輝提供)
加入料理的薄片來自這塊麵包,僅憑外觀似乎看不出稀奇之處。(圖/黃宏輝提供)

凱撒沙拉都會有烤麵包丁添加口感,在此則是使用烤麵包薄片,但我當它是擺飾之用並沒仔細正眼看它。當快空盤時見那兩薄片,不自覺地就取之入口,意想不到的鹹香並爽度僅一秒即化為烏有的神奇魔法讓我甦醒了,趕緊好好研究另外還沒下腹的那一片 。這是烤麵包片嗎?看來就像殘骸,如何由白色麵包片變成金黃糖拔絲我很不懂!丟進烤箱就可以了嗎?

善化鴕鳥上腰肉以台灣常見的方式烤製,少見的鴕鳥心則用於表現南美在地風味。(圖/黃宏輝提供)
善化鴕鳥上腰肉以台灣常見的方式烤製,少見的鴕鳥心則用於表現南美在地風味。(圖/黃宏輝提供)
按祕魯小吃烤牛心的料理方式,在鴕鳥心淋上傳統「anticucho」醬汁。(圖/黃宏輝提供)
按祕魯小吃烤牛心的料理方式,在鴕鳥心淋上傳統「anticucho」醬汁。(圖/黃宏輝提供)

善化鴕鳥上腰肉.鴕鳥心.MALBEC。最後兩樣主菜都是鴕鳥肉,但分為三部份呈現來比較其口感。第一項是上腰肉即菲力,以台灣常見的作法用豬網油膜包覆後煙燻並碳烤,下方鋪墊的是紫馬鈴薯泥。第二項是鴕鳥心,這在台灣應該很少有人品嚐過,若非ZEA的菜單推薦可能也沒有機會見識。而這主要是傳遞南美在地的風味,ANTICUCHO是祕魯街頭小吃烤牛心所使用傳統醬料,在此附予烤鴕鳥心也有其精髓之味。旁邊的配菜是炸紅馬鈴薯丁和薯片搭上紫色大葉酢漿草。

醬汁使用阿根廷Malbec品種葡萄,使濃縮醬具有獨特美味。(圖/黃宏輝提供)
醬汁使用阿根廷Malbec品種葡萄,使濃縮醬具有獨特美味。(圖/黃宏輝提供)
配菜的炸紅馬鈴薯丁、薯片口感十足。(圖/黃宏輝提供)
配菜的炸紅馬鈴薯丁、薯片口感十足。(圖/黃宏輝提供)

較傳神的則是那佐醬乃以雞骨丁和MALBEC葡萄共同熬煮的濃稠醬汁,JUS拉丁文即是濃縮醬,MALBEC品種的葡萄號稱是阿根廷的驕傲,全世界80%的量都產自阿根廷,本是釀造紅酒的最高端葡萄,具有飽滿的花香和果香,所以這濃縮醬也將這異國風味引入台灣成味覺新風貌。鴕鳥菲力的品質令人意外口感軟嫩,只差沒油花不然還會以為是日本和牛,鴕鳥心若和一般雞心相比就有天差地別,雞心有脆感而鴕鳥心若不明說,你還會以為是肉的某部位。那神祕陌生的祕魯ANTICUCHO醬有點咖哩味還帶酸度,炸馬鈴薯丁和一般炸薯條大不同,薯丁有咀嚼感在口腔中存留較長比薯條要好太多了。

鴕鳥腩肉和馬鈴薯泥包入阿根廷式餃子(emtanaba),與醬汁同食或分開食用都有各自的美味。(圖/黃宏輝提供)
鴕鳥腩肉和馬鈴薯泥包入阿根廷式餃子(emtanaba),與醬汁同食或分開食用都有各自的美味。(圖/黃宏輝提供)
這道阿根廷餃子是內場職人現包,可知其費工程度。(圖/黃宏輝提供)
這道阿根廷餃子是內場職人現包,可知其費工程度。(圖/黃宏輝提供)

鴕鳥腩.馬鈴薯.肉豆蔻。這鴕鳥腩肉是以阿根廷餃子EMTANABA的方式來呈現,是CORDO地區的傳統民間小食。從我一入座後就見有兩位內場職人便開始包這餃子,證明這餃子很費工來製作成型。厚麵皮內包著鴕鳥腩肉和馬鈴薯泥再塞入一顆鵪鶉蛋。搭配的佐料是酪梨綠醬其中還摻入香菜和洋蔥即是為SALSA醬。後來我發現這鴕鳥腩肉餃子和酪梨醬是可以分開品食的。因餃子的味道鹹香酥皮脆又紮實可以單獨食用,另外又單獨用湯匙將醬汁送入口中明顯有洋蔥的清脆感,酪梨太軟了不易發現其存在,但香氣又將味道有提襯之效。

剖開emtanaba餃子可見鵪鶉蛋的蛋黃液流出。(圖/黃宏輝提供)
剖開emtanaba餃子可見鵪鶉蛋的蛋黃液流出。(圖/黃宏輝提供)

其實這阿根廷餃子對吾等人而言很有熟悉度,內含的馬鈴薯泥和腩肉並外覆的油酥麵皮,另外其包覆的形狀又再烤過,怎麼看都像極了華人世界的咖哩餃。服務人員叮嚀直接手取沾醬入口即可,但行為詭異的我就是令他們困擾,因此時已沒餐具了,我堅持要了一把刀。待我切開餃子要端詳其剖面的飽和內含物時,正巧也劃開了裡面正中央的鵪鶉蛋,那未熟蛋黃汁液便爆漿流下,上方露出了赭紅色的鴕鳥腩肉。像簡易的解剖學,什麼都看得清清楚楚,剛好老闆娘經過目睹這畫面,有點驚訝可能沒有人幹過這樣的蠢事,因早就說好了直接手取入口,為何要拿刀切,或許她會覺得這個人很天才觀察入微,有探索精神。

極富台灣本土味的燕巢芭樂灑話梅粉加入墨西哥辣椒Guajillo、Morita,讓不起眼的小吃多了新奇滋味。(圖/黃宏輝提供)
極富台灣本土味的燕巢芭樂灑話梅粉加入墨西哥辣椒Guajillo、Morita,讓不起眼的小吃多了新奇滋味。(圖/黃宏輝提供)
脆薄餅撒上2種辣椒粉焦糖,再用火烤成為辣味焦糖脆餅。(圖/黃宏輝提供)
脆薄餅撒上2種辣椒粉焦糖,再用火烤成為辣味焦糖脆餅。(圖/黃宏輝提供)

燕巢芭樂,話梅.GUAJILLO.MORITA。芭樂沾梅子粉是台灣特有的水果添加味,ZEA將這在地印象轉變作為創意甜點,又融合了拉丁的風味。先來研究芭樂冰沙夾心外的兩片薄餅是拉丁的範,就薄餅不起眼有何祕辛呢?原來使用了另外兩墨西哥辣椒所製成的粉和台灣話梅粉與糖附著於餅上,以火烤過成辣味焦糖脆餅。GUAJILLO辣椒是適中的辣度具甜美、果香和煙燻味;另一是MORITA CHILI亦是微辣但氣味不同,不過在這小餅上有這多粉狀的辛香料要分別辨出是不太可能的,但有個不太得體的形容,即是吾人小時吃的著名「可口奶滋」辛辣版。

夾心芭樂冰沙上方有芭樂丁、紫蘇葉,融合台灣、日本、拉丁風情。(圖/黃宏輝提供)
夾心芭樂冰沙上方有芭樂丁、紫蘇葉,融合台灣、日本、拉丁風情。(圖/黃宏輝提供)

然而回歸主題芭樂,除了夾心芭樂冰之外,上方鋪設了芭樂丁和小紫蘇葉,看得出主廚對於台灣本土民眾的習性也摸透了,吃芭樂要沾梅子粉,而台灣又從日本那學來紫蘇話梅這玩意兒是互為絕配,然後以墨西哥辣椒粉作尾韻感染些拉丁風。

來自南投名間的可可、埔里的香草和花蓮油芒共組南美特色甜點。(圖/黃宏輝提供)
來自南投名間的可可、埔里的香草和花蓮油芒共組南美特色甜點。(圖/黃宏輝提供)
可可濃醬淋上果汁與香草做成的甜酸雪酪。(圖/黃宏輝提供)
可可濃醬淋上果汁與香草做成的甜酸雪酪。(圖/黃宏輝提供)

名間可可.花蓮油芒.埔里香草。第二項甜品旨在發揚近來在南投和屏東大量興起的新產業,即種植可可、咖啡豆,我還曾到屏東去體驗了「阿信巧克力農場」,才知台灣的品質已達到世界水準了。此次主要選材多為來自南投我的故鄉,南投名間的可可、埔里香草,可見主廚外國人對台灣每個小地方的農產品已瞭若指掌了。可可果在中南美洲是被視為重要的神聖果實,在可可到製成巧克力的工序過程中,打開殼時便現出可可豆白色果肉清爽帶酸,另有咖啡色的可可粒,在此以果汁和香草作成的Sorbet比擬其甜酸感,再淋上滿滿的可可濃醬,即成南美重要果實為台灣帶來的神聖祝福。

油芒、燕麥碎與葵花籽仁堆成綜合穀物堅果,香脆口感就像早餐玉米片。(圖/黃宏輝提供)
油芒、燕麥碎與葵花籽仁堆成綜合穀物堅果,香脆口感就像早餐玉米片。(圖/黃宏輝提供)
一次吃下可可糖和底下的香草冰沙,味道有如瑞士巧克力冰淇淋。(圖/黃宏輝提供)
一次吃下可可糖和底下的香草冰沙,味道有如瑞士巧克力冰淇淋。(圖/黃宏輝提供)
冰沙下還藏著濃郁可可慕斯。(圖/黃宏輝提供)
冰沙下還藏著濃郁可可慕斯。(圖/黃宏輝提供)

而再仔細看看這甜點也非等閒之輩,不可能如菜單上名的簡單,有三個小配角卻缺一不可,一是較綜合性的雜糧堆,其中油芒是原住民的一種食用性穀物,加上燕麥碎和葵花籽仁,當和可可醬相遇時也未嘗不是一份深色的breakfast cereal。二是白色冰沙上長如柳葉的可可糖,除了可可味之外,脆口感和香草冰沙合作成如瑞士巧克力冰淇淋。三是轉向背面才發現冰沙下方鋪設一層厚泥,原來那是前段所提的「可可碎粒」磨成粉味極濃,再予以作成慕斯,為一份甜點設計許多環節來烘托可可的亮眼演出,這可可也真夠榮幸了。

法國巴黎400年歷史的「銀塔」餐廳將西歐特有的茶點組合推廣全世界。(圖/黃宏輝提供)
餐後提供4件小甜食(Petit four)和茶飲。(圖/黃宏輝提供)
餐後提供4件小甜食(Petit four)和茶飲。(圖/黃宏輝提供)

PETIT FOUR。遵循法式料理應有的規矩,接下來是茶點的時間,有茶有四件小甜食。這傳統經典的規矩若要嚴謹說分明可不只如此,30年前個人人生首次的Fine Dining是發生在法國巴黎有400年歷史的「銀塔」餐廳( La Tour d'Argent),從那時起才知西歐有Petit Four這儀式程序。不過要開過眼界才影響人的未來,這銀塔提供的不只是Petit Four而是各有六件小點;並分為有餐前鹹食和餐後甜品兩段式完全不同,尤其餐前六件中有魚子醬圓餅、鵝肝醬圓餅(當時鵝肝是合法的)……。但現代在台灣有這服務供的就Petit Four四件式便足矣,更不要說用餐前後兩階段。

墨西哥酸香果與台灣洛神花茶製成酸甜水果軟糖(左),鳳梨又和椰子做成軟糖般的夾心餅餡。(圖/黃宏輝提供)
墨西哥酸香果與台灣洛神花茶製成酸甜水果軟糖(左),鳳梨又和椰子做成軟糖般的夾心餅餡。(圖/黃宏輝提供)
另2件甜點為起司蛋糕(左)、松露巧克力,這巧克力大有來頭。(圖/黃宏輝提供)
另2件甜點為起司蛋糕(左)、松露巧克力,這巧克力大有來頭。(圖/黃宏輝提供)

一是墨西哥的酸香果和台灣洛神花茶作成的軟糖,迷人酸香並甜而不膩。二是阿根廷的夾心餅內餡是鳳梨和椰子,其實內餡又像似軟糖之感,對於不喜好吃甜食的我,西歐料理的水果軟糖卻深深吸引我是唯一例外。三是小起司蛋糕,由白乳酪和酸奶作成,上方再平鋪一桑椹果凍,其實還是桑椹軟糖,這果酸是美的令人意外,尤其對討厭酸味的我。四是松露巧克力,使用墨西哥單一莊園MOKAYA的可可豆,特別之處在於入口便有明顯果乾、果醬等水果香氣其味濃郁,松露可壓不過它只是陪襯的角色。

傳統玻璃杯直觀呈現烏龍茶金黃色茶湯。(圖/黃宏輝提供)
傳統玻璃杯直觀呈現烏龍茶金黃色茶湯。(圖/黃宏輝提供)

茶飲是台中兆兆茶苑不知春茶的烏龍茶,其味卻沒傳統烏龍茶的深沉色澤並濃烈感,反而是澄清金黃茶湯帶清香。最後和老板娘反饋了一個發現的心得,便是那茶杯。我說整晚的各各細節都圍繞著「鄉村」和「家族自製」這兩大軸心議題,用這台灣古時鄉下田間小路上的「奉茶」文化,是復刻記念回憶嗎?才用這等最廉價品玻璃杯。老闆娘只說因茶湯色美用簡單透明杯就能突顯主角,讓人專心一意地欣賞。我有點受挫折,顯然我想太多了。

ZEA阿根廷籍主廚成功結合台灣在地飲食和南美拉丁世界文化,打出一片新天地。(圖/黃宏輝提供)
ZEA阿根廷籍主廚成功結合台灣在地飲食和南美拉丁世界文化,打出一片新天地。(圖/黃宏輝提供)
用餐尾聲送上伴手禮。(圖/黃宏輝提供)
用餐尾聲送上伴手禮。(圖/黃宏輝提供)
伴手禮內容包括瑪黛茶、大型鳳梨椰子夾心餅。(圖/黃宏輝提供)
伴手禮內容包括瑪黛茶、大型鳳梨椰子夾心餅。(圖/黃宏輝提供)

拉丁料理並沒如我事先預期的異國風味有邊界感,而擔心是否會水土不服,意外地發現和台灣人味蕾的世界也有點接近。反而有重大收獲是阿根廷主廚膽敢踏進台灣寶島挑戰在地人的飲食習慣,原來那不是實驗或踢館,乃是外交大使,以民生美食為媒介作兩異國文化的交流,其職人心志高尚。另外主廚又是拉丁世界的轉介傳播「先行者」,通常「革命家」是孤獨的,但看平日都滿座,我想他已從革命家變「成功實踐者」了。

作者簡介:

建築師 — 黃宏輝

畢業於淡江大學、北京清華大學建築碩士,「烏來璞石麗緻溫泉會館」建築師,熱愛「建築旅行」與「品食」而聞名。

2007年出版《極上之味》一書即獲年度美食作家,現為黃宏輝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獲得國家建築金質獎、國家卓越建設獎等共二十多次。

2018年林口《閱》獲英國I.P.A國際地產大獎亞太區混用建築獎,2021年台中《中國醫藥大學學生宿舍》獲法國Novum Design Award建築設計金獎、美國BUILT DESIGN AWARDS建築設計優秀獎。

著有極上之味、極上之宿、極上之湯、極味之選、世界極上之宿、極上京都.御三家、米其林味蕾的極上美食課、走訪市民生活美學空間、造訪國際建築大師創意旅宿、投宿中國精品旅館…等書。

※本文、圖片未經授權不得任意轉載

《中天關心您|喝酒不開車!未滿18歲禁止飲酒,飲酒過多有害健康》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