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張適恆分享一份國外研究報告指出,麵包等烘焙食品中有潛在致癌物「丙烯醯胺」,是因為高溫下梅納反應產生的副產品,也被列為與紅肉相同等級的2A等級致癌物。

張適恆在YouTube頻道表示,根據2024年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做的17個綜合分析發現,麵包吃的特別多的人,不管是癌症或是癌症的死亡率都不會明顯的增加。
張適恆說明,該研究主要針對麵包類烘焙食品中很常出現的一種潛在致癌物「丙烯醯胺」,丙烯醯胺是糖類和氨基酸在高溫之下,透過一個叫做梅納反應的化學變化產生的副產品,它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2A等級的致癌物,跟紅肉等級一樣,若在長期且高劑量的暴露之下,「丙烯醯胺」有可能會增加人類的某些癌症,烤麵包的過程因為梅納反應,讓麵包色澤變深、出現香味,進而產生丙烯醯胺,而烘焙溫度愈高、愈久,讓表面愈焦香,那麼丙烯醯胺產生的量就會更多。
2A等級致癌物必須要長期且大量攝取才會對人體有威脅性,不過究竟多少算大量攝取?張適恆提出一份2023年土耳其研究報告指出,研究人員仔細分析62個關於人類暴露在丙烯醯胺以及癌症發生率的研究,得到結果發現,在16個乳癌的研究中,這些乳癌病人平均每天攝取20至30微克的丙烯醯胺,在14個子宮內膜癌的研究裡發現,這些病人平均每天暴露了20至40微克的丙烯醯胺,另外卵巢癌的研究發現病人平均每天暴露量約20微克的丙烯醯胺。
張適恆認為,每天20微克的丙烯醯胺,似乎可以當作一個癌症風險明顯上升的分界線,至於要連續攝取多久,此研究沒有給出很明確的答案,不過如果從一個正常細胞要轉變成癌細胞所需花的時間,大約10至20年來看,平均每天20微克的丙烯醯胺,連續攝取10年,大概可以粗略的當作一個有風險的標準。不過,張適恆也強調,長久攝取10年、20微克丙烯醯胺是混合各種研究結果以及自己的判斷所得,此致癌物質的暴露和癌症發生的研究,本來就不容易得到一個很明確的結論。

平常吃的食物究竟有那些含有丙烯醯胺?張適恆表示,根據文獻,薯條每公斤會超過1000微克,而洋芋片更多,每公斤含有高達3000微克的丙烯醯胺,等於洋芋片的致癌風險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