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三小國之一,愛沙尼亞2023年宣布接受台灣在當地設置代表處,迄今2年遲遲未落實。據日媒3日報導,原因卡在雙方名稱使用「台灣」或「台北」無法達成共識。

據悉,愛沙尼亞事務目前是由台灣駐拉脫維亞代表處同時負責處理,《日經亞洲》(Nikkei Asia)引述消息人士說法,台灣希望按照先前「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的例子,使用「台灣」命名,但愛沙尼亞擔憂遭到北京報復,因此堅持使用「台北」命名。
一名歐洲外交官直指「要愛沙尼亞和立陶宛一樣使用相似的名稱是不可能的」,「立陶宛之所以能從後續的困境中活下來,是因為中國做得太超過了,迫使德國起身捍衛,但捍衛的不是立陶宛,而是這個(歐洲)單一市場。如果愛沙尼亞試圖效法立陶宛,他們幾乎不可能從其他國家獲得任何幫助」。
愛沙尼亞外交部則在10月28日回覆《日經亞洲》詢問時表示,2023年內閣已決定允許設立非外交性質的「台北」辦事處,但表示「尚未收到正式的開辦申請」,強調全球多數國家都設有台北辦事處,符合「一中政策」立場,該國遵守此原則,並未改變。
我外交部則表示,兩國保持在各領域「友好」交流,並「擁有共同的民主和人權價值觀」。
報導分析,此事件凸顯台灣在外交上面臨的挑戰,尤其先前才傳出與加拿大談成貿易協議數月,卻遲遲未與我簽署協議,如此看來,儘管許多國家視大陸為戰略對手、甚至是安全威脅,為避免激怒北京,在強化對台關係上仍顯得猶豫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