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庭語/綜合報導
現代人生活緊繃、壓力大,時常會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情形,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包羅萬象,像是呼吸困難、心悸、焦慮不安都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的表現,如何自我檢測是否可能患有自律神經失調?或是自律神經失調要如何改善?
幸福翰醫堂陳信宏中醫師表示,自律神經從字面上看,就是「不受意識控制」的自主神經,主要是協調人體臟腑的正常運作。而自律神經如果出現失調情況,其症狀表現會非常複雜,可以說從頭到腳都有症狀,也常常讓病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跑遍各大醫療院所,最終還是徒勞無功,勞神又傷財。如此惡性循環下,壓力纏身,進而加重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以下整理出幾種自律神經失調常見症狀,如果出現其中3-4種症狀就可能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
- 眼睛乾澀:交感神經控制淚腺,造成淚液分泌不足,常診斷為乾眼症。
- 口乾舌燥:唾液腺受到影響使唾液分泌不足。
- 喉嚨卡卡:有異物感、有痰,甚至會出現疼痛感。經常被診斷為慢性咽喉炎或胃食道逆流,但內視鏡檢查正常。
- 呼吸困難:常覺得呼吸不順暢,有時造成過度換氣。
- 心悸:覺得心跳很快或很明顯感到心臟怦怦跳,心臟科可能會診斷為心律不整、二尖瓣脫垂。
- 容易冒汗:盜汗是更年期症候群常見症狀,但自律神經失調時也有多汗的狀況,尤其是緊張的時候。
- 情緒問題:容易出現焦慮、憂鬱、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或記憶力變差。
- 腸胃不適:容易腹脹、便秘、腹瀉、消化不良,有時會被診斷為大腸激躁症。
- 耳鳴:有些病人會出現耳鳴的症狀,甚至伴隨眩暈和噁心的感覺。
- 性功能和泌尿道障礙:部分病人會有外陰搔癢、頻尿的問題,男性病人可能出現陽痿,女性病人則會出現月經不規則。
- 全身痠痛:自律神經失調可能引起肌肉疼痛、關節無力,影響病人的生活及睡眠品質。
陳信宏中醫師認為「心主神明」,只要個體出現心氣不足便會有情緒不穩的情況,連帶著心理影響生理,造成後續的頭痛耳鳴、睡眠障礙,常久以往,就會導致免疫力下降或腸胃道不適的症狀。《內經》認為醫者,需能「中知人事」,意思是指中醫在治療疾病上,需要綜合考量病人的生活模式、家庭關係、工作或學習狀態等,所有可能影響情緒的因素,再搭配衛教效果會是最好。
自律神經失調要如何舒緩?
通常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代表心理已嚴重影響到生理,建議病人務必就醫治療。而藥物治療雖然是最快的捷徑,但對於不想吃藥的民眾可先採保守治療。保守治療的重點是從生活習慣的培養做起,方法包括以下幾點:
- 規律運動習慣:依照個人狀況找尋適合自己的運動,像是慢跑、健走、騎腳踏車、瑜伽等。身心科醫師楊明仁解釋,運動可以消耗讓人緊繃的腎上腺素,腦內啡和血清素則會增加,讓人放鬆、愉悅。
- 正常作息:平日要維持睡眠品質的穩定,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教授張承能表示,夜間本來是副交感神經發揮的時間,人自然想休息,硬是熬夜不睡、保持清醒,等於刺激交感神經繼續運作,副交感神經無從發揮,久而久之不但自律神經失調,其他的健康紅燈也一一亮起。
- 良好飲食習慣:均衡飲食,避免過量飲酒或是攝取過量咖啡因(建議攝取咖啡因含量每天不超過300毫克)。
- 重視時間管理:時間運用與安排不當,易導致挫折與壓力,久而久之就會感到疲累、提不起勁。
- 尋求紓壓管道:防止壓力累積過多,找尋合適的紓壓管道,例如:郊外散心、與親友聊天、培養個人休閒興趣等。若因忙碌而犧牲紓壓時間,容易累積壓力,使身心狀態失衡。
- 學習放鬆技巧:簡單的放鬆技巧有助於即時紓壓,例如:腹式呼吸、冥想或是肌肉放鬆法都對身心很有幫助,可以向相關專業人士學習。此外不要事事追求完美,適度的放下,放慢步伐有助於維持身心健康。
在治療上,陳信宏中醫師指出,透過「心經」為主要處理臟腑,針灸「內關」、「神門」、「三陰交」,以及頭頂的「百會」,可養心安神,藥物選用上,陳信宏中醫師也分享自己常用使「六味地黃丸」與「加味逍遙散」來做調理或是使用中藥、按摩穴道改善自律神經失調。最後,陳信宏醫師特別提醒,在飲食作息上,也應保持早睡早起的好習慣,並應減少攝取太冰、太辣、太甜、太鹹等,較為刺激性物質,才能常保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