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庭語/綜合報導
日前有民眾因頸部拔罐加針灸不當,造成深頸部膿瘍並須接受清創手術之事件,讓民眾對於隨手可得的拔罐療法又起了一陣關注。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中醫師吳舜筠表示,拔罐主要原理是以抽氣式或火燒去氧,造成罐具部分真空,產生負壓直接吸著皮膚表面,造成吸拔部位的淺層組織發生被動性充血,而達到治療目的。杯罐會放置在皮膚上約 5-20 分鐘後再取下,而拔罐之後皮膚的紅斑、浮腫及瘀斑等約需幾天到幾周的時間才會完全消失。主要機轉是造成微血管破裂,組織進而循環再生,也刺激小範圍肌肉,造成神經刺激後誘發大腦分泌神經傳導物質達到止痛效果,也可以刺激免疫系統來增加局部發炎反應、促進體內淋巴循環。
吳舜筠提醒拔罐禁忌,如急性嚴重疾病、接觸型傳染病、嚴重心血管疾病等,皮膚疾病、敏感皮膚或腫瘤潰爛、出血相關、急性外傷骨折甚至特殊部位(眼、口、鼻、舌、耳等五官、腋下、腹股溝、心區、毛髮、私密處及頸內動脈),以及孕婦等都是拔罐禁忌。
吳舜筠解釋所謂的放血拔罐,又稱刺絡拔罐,是藉由拔罐真空抽吸加強放血時放出血液的量,是一種結合放血及拔罐的治療。刮痧、拔罐在台灣衛福部規範中不列入醫療管理,但是針刺放血屬醫療行為,須由醫師執行,故拔罐放血仍須由醫師執行。
吳舜筠說,頸部也可以接受針灸推拿及拔罐的治療,但頸部有重要的神經和血管系統,故更需熟悉相關的解剖構造、嚴格遵守操作的適應症和禁忌症,且施作時應避開內頸動脈(internal carotid artery)部位。應該由有經驗的專業醫師來施治,避免誤治或醫療事故的發生。
吳舜筠強調拔罐為民俗調理,但特殊部位拔罐,建議由中醫師評估並執行之。相關禁忌及病人自身狀況及過去病史,也請在施術前務必告知醫師。
- 資料來源:衛福部桃園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