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民眾習慣透過手機內建天氣App或搜尋引擎查詢天氣,但經常發現預報結果與實際天氣有所出入。對此,氣象署指出,手機App的資料通常沒有進一步以人工方式,根據預報員經驗、考量地區差異進行細緻調整,因此使用上需要更小心謹慎地解讀。

氣象署在臉書說明,現代天氣預報的產製,已不像數十年前傳統的主觀天氣預報一樣,完全依賴人的主觀判斷;而是以數值天氣預報為基礎,「觀測儀器」、「超級電腦」和「人(預報員)」都參與其中。難以想像的巨量「資料」在各個環節由電腦、人為處理後,最終轉譯成人容易理解的「資訊」並加以「展示」,才變成我們看到的天氣預報。尤其台灣因為地形複雜、某些地理區域的特性明顯,往往有很多電腦模型本身尚無法直接掌握到的部分,因此預報員就需要以人為的方式主觀調整對該天氣系統的預報。
手機、搜尋引擎內建的App 和官方的天氣預報差在哪?氣象署說明,由國家官方氣象單位發布的天氣預報資訊,會完整經過「人為解讀、修正」這個階段,也就是有經由預報員考量模型偏差、地域特性、參考過去經驗後加以修正。而手機內建的 App 或是各種應用服務裡自動提供的天氣資訊,多半缺少人為修正,而是直接跳到最後的展示。這些資料往往是手機品牌商、搜尋引擎或 App 營運商直接向國際上的氣象機構購買「電腦模型計算後的原始輸出」,或是購買「僅經過簡單加工處理和基本偏差修正後的模型資料」。
氣象署指出,這些資料通常沒有進一步以人工方式,根據預報員經驗、考量地區差異進行細緻調整,即轉譯、展示為預報資訊,在使用上需要更小心謹慎地解讀。而某些應用程式服務甚至僅提供尚未經過轉譯的原始資料,若沒有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或概念,很可能會產生錯誤的詮釋。對此,氣象署建議同時參考氣象署的預報,因為這些資訊不但結合了電腦模型與觀測資料,更經過專業預報員的分析、修正與整合,為大家在眾多氣象資訊中,提供整理過的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