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潰堤造成光復鄉嚴重洪災,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前內政部長李鴻源警告,堰塞湖恐二度形成,並指出中央政府至今仍未修改災防法以因應類似災害,但似乎還沒看到中央有所動作。至於花蓮目前當地房屋清淤率已達88%,但道路恢復僅30%,李鴻源表示災後重建仍需長時間進行。

李鴻源在接受《中天新聞》訪問時表示,馬太鞍堰塞湖左側邊坡相當不穩定,若再度發生豪雨或出現五級弱震度地震,極可能形成第二次堰塞湖。對於為何無法採用爆破方式處理堰塞湖,李鴻源解釋,馬太鞍堰塞湖地處偏僻,無路可達,必須搭乘直升機才能抵達現場。
「要怎麼爆破?這裡是一座山,炸藥埋下去,爆炸後萬一邊坡整個滑下來呢?」李鴻源進一步說明,即使能將重機具送進現場,一旦挖掘到臨界點導致堰塞湖潰堤,操作人員和機具都將面臨生命危險。
李鴻源指出,馬太鞍堰塞湖形成至今僅兩個月,「相當年輕」,尚未完全了解其狀況就已潰堤,才會造成如此嚴重災害。他強調,堰塞湖壽命最長可達20年,為了應對未來可能形成的更多堰塞湖,災防法必須修改,但中央政府至今仍未討論此事。

李鴻源建議國科會整合各部會的研究資源,避免重複研究浪費資源。他表示,有些學校擅長監測,有些擅長模擬,還有法規研究等不同專長,應讓各單位各司其職,共同建立一套應對堰塞湖災害的完整方法論。
李鴻源強調,堰塞湖潰堤的應對機制應提升至行政院層級,並修改災防法。他舉例說明,水庫放水有既定程序與警報系統,但堰塞湖潰堤卻因缺乏前例而不知該採用何種警報,最後只能勉強使用海嘯警報。「這一塊一定要修法,但可惜中央至今完全未談及此事。」李鴻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