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喘發作時用對藥了嗎? 吸入型類固醇才有治療效果

分享:
0:00
volume_up

文/好醫師新聞網 曾美晴

全台灣目前大約有2百萬左右的人口,彰基副院長林慶雄醫師表示,很多氣喘患者常使用短效急救型吸入劑當作治療氣喘藥物,這是不對的,因為短效急救型吸入劑只是暫時將氣管擴張,並沒有抗發炎的效果,而且一年用大於3支以上或更多,易有氣喘症狀惡化或是死亡風險。「類固醇吸入劑」才是抗發炎的首選藥物,類固醇直接由口吸入,作用在肺部,所以需要的類固醇含量少,更能有效地治療,不用擔心會有月亮臉、水牛肩等副作用。

彰基醫學中心胸腔內科26日舉辦『世界氣喘日』宣導活動,彰基副院長林慶雄醫師表示,氣喘是慢性支氣管炎,目前在全台灣大約有2百萬左右的人口為氣喘所困擾。不僅如此,氣喘在世界各國亦有相當高的盛行率,使得治療以及改善氣喘疾病,成為世界各地醫療體系無可避免的重要課題。很多氣喘患者常使用短效急救型吸入劑當作治療氣喘藥物,這是不對的,因為短效急救型吸入劑只是暫時將氣管擴張,並沒有抗發炎的效果,而且一年用大於3支以上或更多,易有氣喘症狀惡化或是死亡風險。

什麼才是治療氣管發炎的藥物呢?答案是「類固醇吸入劑」,這才是抗發炎的首選藥物,類固醇直接由口吸入,作用在肺部,所以需要的類固醇含量少,更能有效地治療,不用擔心會有月亮臉、水牛肩等副作用。因此,著重氣喘患者應常規且正確使用類固醇吸入劑,達到控制氣喘,以提高生活品質。

彰基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呂俊佑表示,電視上扮演氣喘發作時,就會發出「咻~咻~咻」的聲音,然後捧胸、一副吸不到氣的樣子;事實上,真的很少會喘到這種程度,很多病人會以兩種症狀表現而不自知,一是「乾咳」、二是「胸悶」,這兩種現象在天氣冷熱變化大(通常是冬天的半夜)或接觸過敏原時會加劇,胸腔科醫師可依據病史及安排檢查,即時診斷出氣喘疾病。

如果診斷出氣喘疾病後,要怎麼控制呢? 根據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簡稱GINA)中文翻譯為「全球氣喘防治建議」準則,這是從1993年就成立的世界組織,已有30年的歷史。氣喘的控制和治療是分階梯式的治療,把目前病人所使用的藥物分成五個階段進行,如果病人控制不好,就升階段提高藥物濃度或加別種藥物,控制好的話,就降低藥物濃度或使用頻率。

過往的治療指引,使用的是一支控制型的吸入型藥物,再加上一支短效的急救緩解型藥物。2018年,一篇大型隨機對照試驗發現,將同一支含吸入性類固醇的藥物當做控制劑及緩解急救劑,比分兩支藥物還要好,好在肺功能維持、好在急性發作的次數,急性發作的次數下降了5成~6成,而住院次數下降3成多,將近4成。

呂俊佑進一步指出,選好了藥物,為什麼很多人還是會急性發作呢? 目前的研究表示,高達75%氣喘病人藥物順從性不佳,其次是不會使用吸入器。順從性不佳就是沒有照醫囑時間吸藥,他們認為症狀好了以後,就已經痊癒,然後就忘記持續吸藥,導致急性發作就來不及了。至於不會使用吸入器的病人,建議拿起智慧型手機並打開youtube,輸入現在使用的藥物名稱,現在網路很方便,很多使用說明和教學影片都有。

COVID-19流行的這三年,氣喘到底會不會有影響?首先,氣喘病人會不會比較容易得到COVID-19,答案是「不會」;得到COVID-19死亡率不會比較高。如果是控制良好的病人,在Nature(自然)雜誌統計起來是「不會」。但是,如果是用口服類固醇在控制氣喘的病人,則死亡率會比較高。至於,在COVID-19流行期間,氣喘病會不會比較容易急性發作,答案是「不會」,推敲原因是因為比較會勤洗手,注重個人衛生,而且戴上口罩;另,除非是對疫苗過敏,COVID-19的疫苗建議是要施打的。

呂俊佑呼籲病友,遵循醫師的囑咐使用藥物,達到不發作、不胸悶、不乾咳,讓病人也可以活出健康,像普通人一樣享受吸飽氣的感覺

延伸閱讀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