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中心/綜合報導
美國《外交事務》期刊20日刊文指出,美國對台灣的嚇阻戰略正失去平衡,為避免北京對台動武,華府應在台灣領導人暗示台獨時,予以公開批評,並重申不支持台灣獨立的立場。

文章由史丹福大學研究員梅惠琳與尤德聯名撰寫,指出從川普第一任期到拜登政府,美國已逐步鬆動長期奉行的「戰略模糊政策」。相反地,美方越來越頻繁對中國釋出「保台決心」的訊號,包括美台官員的直接互動,甚至一步步邁向與台灣建立正式外交關係。
拜登成為首位在總統就職典禮上邀請台灣代表出席的美國總統,他也多次公開聲稱美方對台灣有「防衛承諾」,甚至曾表示「如果中國對台灣發動前所未見的攻擊」,美軍將會出兵協防。今年2月,美國國務院從其網站刪除了「不支持台灣獨立」的表述,這也被中國解讀為挑釁。
文章分析認為,儘管這些行為看似象徵性,但對北京來說非常真實,讓中國更難繼續營造「和平統一進展中」的表象。美國這類挑釁行為,包括外交互動、稱台灣為「國家」、主張美台同盟等,不僅無助於嚇阻,反而可能加速北京決定出兵。
文中提到,2003年12月,時任美國總統布希在與時任中國總理溫家寶的聯合記者會中,明確批評時任台灣總統陳水扁,表示美方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2006年,陳水扁終止國統會運作激怒北京後,布希政府再度表達不滿,拒絕讓陳水扁出訪拉丁美洲期間高調過境美國。作者認為,美方這類保證,有助讓大陸領袖相信和平統一仍有可能,降低侵台的可能性。
該文強調,為了安撫中國,華府應明確表示不支持台灣獨立,並在台灣領導人有疑似「踩紅線」的言行時,「予以公開批評」。文章指出,美國的嚇阻戰略正面臨兩難:若做得太少,北京可能認為有機可乘;做得太多,則可能刺激中國提早對台灣動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