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剛接任政大金融學院院長就離世!醫警示「主動脈剝離」極危險 有症狀不可拖!

分享:
0:00
volume_up

記者蔡庭語/綜合報導

今年6月底才剛接任政治大學金融學院首屆院長、曾任新光金控獨立董事的財經學者李勝彥,28日傳出離世消息,據了解,他是凌晨在家中時身體不適癱倒,緊急送醫救治後確認主動脈剝離所致,最終不治身亡享壽78歲。

政大金融學院院長李勝彥驚傳主動脈剝離辭世。(圖/翻攝自政大金融學院官網)

而近期也發生許多因主動脈剝離離世的患者,對此,中山附醫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蘇峻弘醫師說明,主動脈剝離大多好發在50到70歲男性,但根據研究顯示發生率僅十萬分之三的疾病,仍有一到兩成機率會發生在50歲以內的族群,而一旦氣溫突然下降容易引起血管收縮、血壓突然上升,也是容易造成主動脈內膜破裂剝離和休克的原因之一。

衛生福利部近幾年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血管疾病始終蟬聯前三名而且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臺灣每年有近萬人罹患心血管疾病,嚴重威脅著國人的健康。若能好好控制這些危險因子,就可以顯著降低發生的機率。

蘇峻弘醫師表示,主動脈剝離是一個非常急促且危險的病症,患者通常以「強烈撕裂性胸痛」為主要症狀,並且延伸到背部或脖子,造成喘不過氣、頭暈、半身麻痺甚至休克昏迷,嚴重者會引發腦中風、急性心肌梗塞或心衰竭等重大併發症。另外,蘇峻弘醫師也表示,主動脈剝離也可能會涉及其他動脈分支與部位可引發相關症狀,而常見的有:

  • 頸動脈引發中風
  • 心臟冠狀動脈引發心肌梗塞
  • 主動脈瓣急性回流引發呼吸困難
  • 腸系膜動脈導致腸缺血、壞死
  • 心包膜腔引發心包膜填塞、低心輸出入量
  • 脊椎動脈引發導致神經受損或癱瘓等症狀
  • 下肢動脈引發冰冷、缺血、壞死

但是,有些症狀不典型的患者卻主訴腹痛、頭暈、嘔吐、全身軟弱、下肢無力等,醫師往往很難因此想到主動脈剝離而延誤診斷。蘇峻弘醫師說明,一般而言,急性主動脈剝離最危險的情況就是休克,若不緊急治療,發病後一小時增加百分之一的死亡率,四十八小時就有近百分之五十的死亡率,是極高度危險的急症,因此醫療團隊診斷和治療都必須與時間賽跑。

(圖/翻攝自《中山醫訊》認識主動脈剝離)

蘇峻弘醫師表示,若想減少主動脈剝離及急性心血管病變發生機會,就需先從日常生活中做起:

  • 戒菸戒酒:
    香菸和酒常是國人情感交流的必備物,在與人交談時會順手遞香菸及小酌一杯。研究顯示,男性每抽1根菸的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是抽20根的53%,中風機率則是64%,女性則分別是38%和36%,由此可見戒菸的重要性,過量的飲酒則會導致心跳血壓不穩定而增加風險。
  • 養成運動習慣:
    要健康就要動,要能享受生活更要有足夠的健康體能,良好的健康體能則來自於規律的運動習慣,美國心臟學會建議,一般人應養成固定運動的習慣,並力行到終身;每個人能夠從事中等強度的運動(如:快走、騎單車、做家事、健身操、太極、社交舞、桌球…等),每天至少30分鐘,每週宜有5-7天,對於不能勝任上述建議者,可以選擇較低強度的運動,並縮短時間,這樣還是會比處在靜態活動的生活型態來得好。
  • 維持在合理體重範圍內,注意飲食和作息:
    體重與健康有密切的關係,理想體重是維護身體健康的基礎,維持理想體重應從小開始,每天都應攝取五類根莖類、奶類、蛋豆魚肉類、蔬菜類、水果類及油脂類的食物,食物的選擇以新鮮食物為原則,儘量選高纖維、少油、少鹽、少糖的飲食及多喝白開水,因白開水是人體最健康、最經濟的水份來源。
  • 控制血壓預防之道:每天為自己、親友測量血壓:
    每天為自己及親友做一次血壓檢測,不僅在忙碌現代生活中和家人在一起,還能隨時關心彼此健康、生活狀況,一舉數得。

最後,蘇峻弘醫師也再次提醒,主動脈剝離也可能發生在較年輕及身體硬朗的人,別輕忽血壓的控制,身體如有胸痛、呼吸困難應趕快就醫,小心預防才是上上之策。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