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所屬航測及遙測分署,針對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致災後取得的資料,比對災情前的地形資料,顯示元兇是山體崩塌,最大深度達403公尺。

圖中可清楚顯現堰塞湖周邊深藍及紫色色調的崩塌,以及中下游河道紅、橘色調的堆積區域。(圖/林保署航測及遙測分署提供)
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於9月23日下午自壩頂溢流崩塌,造成壩體潰決,林保署監測網站目前仍顯示紅色警戒。
林保署航測及遙測分署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9月25日出動空載光達掃描儀,產出精度高達1公尺的數值高程模型(DEM),經比對內政部提供的災前地形資料,驚見從上游山區到下游河道,均出現大幅地形變動。

馬太鞍溪中下游河道的剖面分析。(圖/林保署航測及遙測分署提供)
航測及遙測分署指出,數據顯示,形成這次堰塞湖元兇的山體崩塌,最大深度達403公尺,規模驚人,而中下游河道也有大量土石堆積,河床高度較災前高出40至50公尺。
航測及遙測分署表示,這次災害發生後,各界除關心災害搶救進度外,也相當憂心災害發生後河道土砂的淤積情形。透過航遙測飛機上的光達掃描儀,可以很高效率地獲取高精度大範圍的地表三維資訊,呈現完整的災後地貌。所得成果再進一步與原有地形數據進行比較,就可得知上下游不同區位的地形變化程度。

堰塞湖週邊區域的剖面分析。(圖/林保署航測及遙測分署提供)
航測及遙測分署長黃群修說,這次動用的光達掃描儀,是去年才完成酬載改裝及服役,分署在資料取得後,人員即主動犧牲假日處理相關資料的解算及平差工作,昨天獲得災害前後的地形變動數據。(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