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會談「台灣被交易」?旅美教授5點曝警訊:跟時間賽跑

分享:

中美倫敦貿易會談後,美國解除對晶片設計軟體的出口限制,到放寬乙烷與噴射發動機的出口,中方回應將加快稀土出口審核流程。旅美教授翁履中5點解析,直言台灣要看清現實,美中貿易和緩未必意味台海局勢安全,反而代表我方更應把握機會重建真正能自保的外交與安全戰略。

圖為美中今年6月在英國談判。(圖/美聯社)
圖為美中今年6月在英國談判。(圖/美聯社)

翁履中5日在臉書發文表示,川普不是要圍堵中國大陸,而是要從中國大陸手上「搶回最大利潤」。川普對中國大陸的所有強硬行動——關稅、科技封鎖、限制出口,都不是為了打仗,而是為了壓低談判對手的價格,然後在對方說「我們願意談」時,拉開布幕、站上台前簽下一紙讓美國人覺得「我們贏了」的協議。

翁履中表示,川普不是要圍堵中國大陸,而是要從中國大陸手上「搶回最大利潤」。(圖/美聯社)
翁履中表示,川普不是要圍堵中國大陸,而是要從中國大陸手上「搶回最大利潤」。(圖/美聯社)

翁履中提醒,川普對中國大陸的強硬,是出於談判桌上的壓力策略,而非意識形態的鬥爭。翁履中強調,這也是為什麼,雖然對中國大陸施壓,但他同時持續釋放跟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友好,甚至願意訪中的訊號,在倫敦會談後,幕僚據稱已經積極安排企業家代表團隨行。很顯然,川普對中國大陸的一切作為,都是為了交易,是他精心設計的經濟談判秀。

如果川普的交易思維如預期推演,翁履中解析,則接下來在美中關係間,或許可以看到以下的發展:首先,美國對全球的互惠關稅會在各國落地,尤其中國大陸周邊國家都會出現越南模式的關稅協議,透過提高周邊國家轉進美國的成本,來制衡中國大陸。第二,中美會在科技與原物料領域互讓一步,中國大陸鬆綁稀土出口,美國放寬晶片與設備出口限制。

翁履中解析更指出,第三,美國會繼續投資國防,印太戰略會持續加大力道,但川普的國防思維更像是要確保軍工企業賺錢,不會是真的準備對中國開戰。第四,TikTok交易可能成真,但很可能是一場雙方各得其所的交易。美方獲得政治勝利,中方則在技術掌控上留後手,雙方對內都可交差。第五,川普年底前極可能訪華,這場經濟秀他不會錯過。他要的不是外交突破,而是用總統高度簽下「做生意的機會」。

台灣在這場棋局中會被談判嗎?翁履中認為台灣不會直接被交易,但可能成為川普回應中方「要面子」的操作空間。例如,不讓賴清德總統過境美國重要城市,或減少軍售公開性,但川普不會放棄台灣,最直白的表面理由,除了國防工業的利潤之外,當然也因為半導體產業尚未轉移完成,台灣的經濟價值與戰略地位仍在。不過,這也是台灣的警訊。台灣需要跟時間賽跑,思考除了科技產業之外的其他關鍵籌碼!

留言衝人氣 5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