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炫(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
台灣漢光演習今年加入商場一同協防引發關注,為了因應「2025城鎮韌性演習」,國防部7月立即召開「2025城鎮韌性(防空)演習說明記者會」,公告管制措施、警戒時間以及實施地區,以期確保全國民眾配合管制及演練,面對空襲能有應變作為。依據「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決議,自114年起整併「萬安、民安」兩套為「城鎮韌性演習」,跳脫過去「例行公事」的照本宣科,以此打造全社會「韌性網路」;這類民防一體策略,顯然為了集結「40萬民防後備軍」來東拼西湊,借此形塑一種「擺拍民防」來自吹自擂。然而,商業空間結合「城鎮韌性演習」,恐將淪為戰術破口。

總統賴清德年初對於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首次「桌上推演」自信滿滿,認為足以凸顯我國民防能力,具備因應戰爭爆發的整體量能,同時還能抵禦敵人突襲的凌厲攻勢,已展現出台灣臨危不亂的協同運作。事實上,此次「城鎮韌性演習」,不走既有軍事劇本的戰術執行,希望藉由演習方式共同找出弱點及問題,這類做法儼然「考倒」地方政府,也讓民眾進入商空避難淪為一場隨機應變。
賴清德力推的「2025城鎮韌性演習」,強調一種「無劇本推演」的新型民防型態,尤其納入商業空間等大型通路等民間企業,從人力到抵禦戰術如果缺少配套,是否只是一個大型的避難所?真能對應戰爭當下的複合威脅?這一策略安排實為韌性加分,還是淪為敵對行動下的潛在破口?
然而,民間防禦統一集中在商業空間忽略了一個現實問題,缺乏標準作業程序(SOP)的情況下,而當超市、市集、便利商店這類企業設施,轉型為物資集散或避難支撐點,是否考慮過它們高度集中、開放性強的物理結構,反而容易成為敵方精準打擊的高價值目標?屆時,地方單位和基層社區勢必在突發狀況下陷入混亂,一旦這些節點遭到癱瘓,恐將導致城鎮防衛網路瞬間崩解。
「2025城鎮韌性演習」最具爭議之處,在於刻意排除軍人角色,一旦進入商業空間如何展現「全民防衛、自主韌性」,由誰現場指揮調度,依照現有民防與災防體系尚未具備獨立應對能力,漠視多數基層民防人力老化、訓練不足以及設備老舊,去軍事化恐將造成指揮鏈全面亂套。
「2025城鎮韌性演習」7月15日至17日將在台中市、台南市和台北市舉行的三場演習,將會選定關鍵基礎設施進行實作,因有超商等門市加入這波演習名單,周邊行政區域開設配售站、急救站及救濟站。試想,若將大型商超作為戰時物資發放與庇護中心,面對高人流與高物流的商業空間,是否能在斷電、通訊中斷、網路癱瘓下持續運作?倘若無軍事防護支持,這些空間將形同「靜態戰術標靶」。敵軍無需正面衝突,只需透過網路、飛彈以及無人機攻擊,便能癱瘓城市關鍵節點,輕易摧毀民防韌性架構。
台灣行政區域本身並不具備這種軍事自治的基本能力,以村里長為主的地方組織,面對戰時如何迅速引導進入商業空間避難?平時難以應對大型天然災害,戰時更遑論具備指揮調度、資源整合與防衛作戰的能力。如今,「2025城鎮韌性演習」企圖要讓「每個城鎮成為一座堡壘」,表面聽來熱血,實際卻是戰略空話。
關鍵在於,將大型商業的設施納入「堡壘化」規劃,無異於將過度依賴的民生設施,商業空間直接暴露於戰爭風險之下,他們普遍位於市區交通樞紐,結構開放同時缺乏掩護,恰恰成為敵方制壓行動的首選目標。與其美化為民防堡壘,不如正視它們是戰術上的明顯漏洞。
賴清德喊出「2025城鎮韌性演習」試圖為台灣建立更為全面的防衛體系,但從目前的政策設計與實務經驗來看,具體執行仍然面臨嚴峻挑戰,包含民防演習的商空破口、商空避難還去軍事化,以及商空堡壘陷戰略迷航,缺乏更為具體的策略整併與行動落實,如何真正強化台灣的防衛能力與社會韌性。演習若無實際策略與指導方針,不僅流於形式也會勞民傷財。賴政府一邊製造兩岸衝突,又在軍事布局上吹哨壯膽,透過各種避難包、配售點再到商空避難,融入「城鎮韌性演習」來大鍋炒,難道真能「撒豆成兵」?
※本文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