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者:喬奕傑(淡水居民)
淡江大橋全橋合龍的新聞,對筆者來說不只是一項建設進度,而是一段長久等待終於看見盡頭的感動。
每天早上開車從淡水進城通勤,是多年來的日常。塞在關渡橋前的時候,我總會想,假如能再有一條路該多好。淡江大橋,不只是給我們多一條橋走,它讓這句話不再只是「假如」。

這座橋的價值,從來不只是「快一點」這麼簡單。它背後是整個北台灣交通結構的縫補:讓U型瓶頸路網成為完整環狀、讓淡水與八里之間不再只是繞遠路的選擇、讓上班族不必為了避開塞車而天未亮就出門、讓從機場返台的遊子只需40分鐘就能踏上家鄉的土地。
對很多人來說,淡江大橋可能只是跨河的橋梁,但對我來說,它像是將「距離」與「時間」拉近的希望。更讓我驚喜的是,這座橋還顧及了人行步道與自行車道,預留了輕軌軌道空間,思考的是未來三十年的交通模式,而不是只為了今日的車潮而應急。這樣的設計,有格局,也有前瞻。
從建築美學角度來看,淡江大橋更是驚豔。主塔的「雙手合十」造型,是已故建築大師Zaha Hadid的遺作,也讓這座橋超越功能層面,成為藝術與祈願的象徵。據說整體橋塔設計還特地為保留淡江夕照景色而偏位施工,這種設計的溫柔,是城市對居民情感的回應。
不只如此,新北市也規劃了淡江大橋跨年煙火秀,結合觀光與公共建設,讓這座橋從通勤必經變成值得駐足的風景。市府更同步施作周邊道路、整合觀光巴士與公車轉運點,這一連串的規劃,讓我感受到這不僅是一項工程,而是城市規劃整體思維的展現。
我知道,有些人會說這樣的大橋是燒錢的建設,但若一座城市無法持續擘劃未來、只會退縮等待,那麼我們終將困在塞車裡、困在不敢想像的日子裡。
淡江大橋終於要完工了,它可能改變的不只是通勤時間,更是淡水、八里、五股、林口,甚至整個新北市的生活半徑與經濟圈格局。
或許幾年後,這座橋對孩子們來說只是回家的路,但對我們這一代人而言,它是見證一座城市從等待到前行的開始。
※以上言論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