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風暴襲台 桃園啟動產業應變機制穩經濟

分享:

實習記者鍾弘元/綜合報導

面對美國計畫對台實施最高達32%的「對等關稅」,對以製造業為核心的桃園市帶來巨大壓力。桃園市政府初步評估,境內超過4,600家廠商將受到影響,尤其是電子、金屬、汽車零組件等主要出口產業,首當其衝。儘管美方關稅措施目前暫緩90天,並針對部分電子與半導體產品給予豁免,桃園市府仍積極應對,未敢鬆懈。

整合桃園優勢,桃園市長張善政持續推動數位轉型,將工業大城打造為智慧產業聚落。(圖/桃園市政府)
整合桃園優勢,桃園市長張善政持續推動數位轉型,將工業大城打造為智慧產業聚落。(圖/桃園市政府)

桃園市長張善政強調,這波關稅措施雖然打著「貿易平衡」旗號,實際上可能對地方製造業造成深遠影響。「許多企業若因成本壓力而考慮外移,不僅投資報酬需重新評估,更有核心技術外流之虞,對整體產業生態是不小的挑戰。」他指出,桃園的電子、金屬製品、電力設備與汽車零組件等產業,貢獻了市內製造營收近七成,一旦受衝擊,將牽動全台產業結構。

據市府經濟發展局初步估算,桃園超過4,600家企業可能面臨出口挑戰。面對此情勢,市府立即成立「關稅衝擊聯合因應小組」,並與北台灣周邊縣市密切合作,不僅針對廠商提供營運資金與勞動穩定協助,更展開產業體質強化與市場多元化佈局,期望引導企業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桃園市長張善政與中央會談,建議中央鼓勵對美投資的同時,也應注意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圖/桃園市政府)
桃園市長張善政與中央會談,建議中央鼓勵對美投資的同時,也應注意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圖/桃園市政府)

除了短期應急作法,桃園市也同步推動中長期策略,協助產業升級與轉型。市府去年度成立的「智慧製造服務中心」與「智慧產業學院」,已逐步投入企業技術升級與人才培育,為面對數位轉型與碳中和目標預作準備。張善政表示:「桃園不能只是被動因應,要站在更長遠的角度,強化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穩健前行。」

面對全球經貿體系重構的風口浪尖,桃園市以提前部署與多方整合為本,從產業升級、人才育成到國際鏈結,全方位協助企業提升韌性,與地方經濟一同迎戰不確定的未來。

桃園市長張善政至企業廠訪察,期盼產官學合作為在地企業建立更強健體質。(圖/桃園市政府)
桃園市長張善政至企業廠訪察,期盼產官學合作為在地企業建立更強健體質。(圖/桃園市政府)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