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俊毅/綜合報導
馬政府任內末期開始推動國艦國造計畫,蔡政府上台接力執行,但關於海軍水面艦艇部分造艦計畫卻延宕多時,「迅聯專案」(神盾戰系)及「震海計畫」(新一代飛彈巡防艦)之研發,屢傳計畫生變,過程錯綜複雜,曾引起監察院糾正。而海軍在原地踏步多年後,傳出已開始著手進行6500噸級驅逐艦的造艦可行性評估。
國防部曾於2023年編列預算,由海軍投入五百萬元辦理武器先期選擇與採購準備,並委外辦理「6500噸級驅逐艦三種艦艏船模阻力及耐海試驗與聲納罩噪音量測評估」案。而在此之前,海軍2019年5月曾委託財團法人船舶中心執行「國艦國造新型艦艇船模水槽試驗之研究與分析專業服務」,2020年曾執行「6500噸艦艏型聲納單體船型」及「2500噸穿浪艏單體船型」水下線流場數值模擬分析的船模水槽試驗。
據自由時報報導,軍方人士曾透露,「新一代主戰艦」的排水量約介於6000噸至8000噸之間,盼作為基隆級驅逐艦的後繼艦種。而該報告指出,在此計畫探討現行三種不同的船艏型式,包括「傳統船艏」、「斧形艏」和「穿浪逆船艏」,並搭載聲納(外含聲納罩),將不同的船艏構型分別於靜水和波浪下作阻力及耐海性能試驗,探討對各船艏形狀及聲納罩的交互作用影響。
報告中也提及,從阻力試驗成果可得知,「傳統船艏」與另外二種船艏船型的阻力比較,「斧形艏」船型阻力略低,並明顯低於「穿浪逆船艏」;耐海性試驗方面,可得三種船艏在低船速方面表現大致相同,其中以「斧形艏」為略優。但在較高船速時,則是「傳統船艏」較佳;而在聲納罩噪音試驗方面,從該報告的整體結果評估可得知,「斧形艏」的聲納罩噪音普遍比其他兩種船艏小。
綜合此計畫船模阻力試驗、各式海況下的耐海試驗,以及聲納罩的噪音量測試驗整體比較,可得知最佳船艏設計應為「斧形艏」的結論,並作為海軍船艏設計進一步改良參考。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震海計畫」延宕多時,監察院曾於去年(2023年) 12月發布新聞稿稱,三位調查委員指出,迅聯案包含戰系、雷達及垂直發射架等5項內容;而震海案除納入迅聯案研發成果之外,另含艦體、動力及反潛等系統。監委表示,經過調查,發現本案決策歷經四度轉折,首先震海案於107年奉國防部核定整體獲得規劃書(下稱整規書),且明定「震海計畫配合迅聯專案驗證」後不及1個月,海軍隨即認定本案尚未成熟,不與中科院簽訂委製協議書;時至109年4月海軍以換裝主動相列雷達(AESA)茲事體大,又決定震海案依原計畫期程推動;及至109年10月迅聯通過作戰測評,海軍又以迅聯戰系功性能不完整為由,將迅聯以現況結案,至110年始以共艦常態擾台為由,決定改而建造兩艘輕巡防艦。
監委指出,由決策過程顯示,海軍對於震海計畫搖擺不定,已屬重大違失,再進一步調查神盾戰系核心-3維相列雷達,發現震海計畫建案文件已敘明配合迅聯專案PESA雷達驗證;其次,海軍管理層於立院備詢及本院訪談表示戰系或PESA雷達不符需求,但調查發現至少有6份文件敘明「迅聯案」內被動相位雷達(PESA)符合震海案需求,說詞南轅北轍;再者,自建案至監院調查,國防部及海軍對於震海案不採迅聯案成果之原因,至少曾提出4種不同版本說法,調查委員研判,國防部及海軍內部顯然有決策搖擺不定及對中科院研製信心有重大分歧之情形。
監委進一步說明,海軍雖然自認106年已向中科院提出AESA雷達需求規格,但調查發現規格內容與迅聯PESA雷達相同,無法判定為AESA雷達;此外海軍屢次表示迅聯戰系功性能不完整或不成熟,然而經過監院調查,相關功能本來就未納迅聯案研製範疇,顯見海軍作為規格提列者及需求方,技術備便評估不確實,分不清PESA與AESA規格,消極應處,違失相當明確。
監委強調,震海案目前改為輕型巡防艦以紓解偵巡兵力負荷是合理決策,然而國防部及海軍決策搖擺10年,至少導致三項嚴重後果,一是導致海軍陷入灰色衝突之戰略被動,二是使我國籌獲神盾艦之時程遙遙無期,落後東亞各國至少20年以上,三是使下水超過50年,官兵工作環境惡劣的濟陽級艦無法退役釋出寶貴員額,尚須監控下水不到10年之共艦,國防部及海軍難辭其咎,監察院必須提出糾正,並期盼國防部及海軍謹記錨鍊精神,深刻檢討,儘速完成輕巡防艦籌建作業及賡續挹注國產神盾之研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