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關稅仍在持續談判當中,據英國金融時報(FT)的報導,台灣承諾投資美國的金額落在4000億美元(折合約新台幣12兆元),引發關注。旅美學者翁履中指出,台灣的矽盾正在被迫漆上新的旗幟,要守住價值,更要守住實力。

翁履中在臉書發文表示,這波「4000億換關稅」的新聞,台灣社會該怎麼看?是鬆口氣,因為20%有望降到15%、晶片也不會被課300%懲罰性關稅;還是無奈甚至憤怒,因為想到為了那「5個百分點」,台灣得付出多大的代價?兩種情緒都合理,但我們更需要冷靜算清楚。
翁履中說,先看「數字」。表面上,日韓台對美承諾規模看似接近:日本5,500億、韓國3,500億,台灣約4,000億。但台灣的GDP與財政量體遠小於日韓,同樣是「千億等級」,對台灣的負擔比重更重、緩衝空間更小,這是結構性差異,不是心情問題;再看「內容」。日韓多以政府出資或企業現金投資為主,某種程度是「花錢消災」;台灣提出的「台灣模式」強調企業自主、供應鏈延伸、政府提供信用保證與政策配套,聽起來更有主體性。問題在於,日韓主要是把錢匯出去;台灣則是把「生財工具」—製造能力、人才、供應鏈管理與科學園區經營 know-how—一併輸出。未來十年,美國在晶片製造的戰略自主會上升,台灣的「不可取代性」恐將被稀釋。表面是守住矽盾,實際上可能在替別人裝甲。

翁履中指出,政府強調「研發不外移、核心不掏空」,這是應有的底線。但現實會是資金、人力、設備、甚至客戶決策節點,會隨關稅與政策誘因逐步外溢;這不是立場,而是產業地理學。喊「第二個矽盾」也正確,但不是喊得出來的,它需要跨黨派共識、長期投資與產業政策連貫性。要在5~10年內另起新護城河,說得容易,做得到才是本事。
翁履中認為,苛責美國算計其實無濟於事,因為每個國家都面對一樣的壓力。真正該問的是:台灣是否也用同等的冷靜與紀律在「計算」?政治人物當然可以宣稱跟美國談判的「台灣模式」是三贏—— 台灣贏,美國贏,企業贏。但若拆開看,真實狀況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美國穩穩贏。對台灣企業而言,若無關稅壓力,根本不需要冒更高成本去美國設廠;在當前關稅結構下,很多產業是「不去不行,去了才可能勉力維持」。
翁履中指出,所謂矽盾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保護傘,而是台灣數十年國家資源重押半導體的結果。這張王牌是靠制度、人才、園區、上下游協作與國際信任疊出來的。現在若要為關稅與地緣政治做結構調整,就更需要用制度把風險鎖住:投資邊界、研發留台的硬承諾、供應鏈回饋機制、人才培育與留才政策、以及對美談判的成果與代價公開化,這些都必須是一條一條、看得見、查得到的保障條款。

翁履中說,關稅談判也許很快會畫下句點,但真正的考驗才開始。台灣的矽盾正在被迫漆上新的旗幟;要守住價值,更要守住實力。台灣至少要先停止無謂的內耗,否則再美好的願景,聽起來都像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