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網友指導外國學生華語文時,對方詢問「為什麼鹽巴要多一個『巴』字」?看似簡單的問題,竟讓他不知如何解釋,有內行網友點出這個「巴」字確有含意。

這位網友在PTT分享這個有趣事件,並問「同類型的名詞有什麼類似的情況嗎」?事實上,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解釋,「巴」字在中文詞彙中具有多重含義,如果是「下巴」、「尾巴」等詞,這裡的「巴」字表示「某物附屬在物體的下面或後面」。而在「鹽巴」、「泥巴」和「鍋巴」等詞彙中,則是特指因乾燥或溼稠而凝結成塊狀的物質。
有人從閩南語的構詞特點提出另1觀點,閩南語的「巴」字應是用於描述物質的形狀或質地,尤其是顆粒狀的物品,像是「糖仔」(糖粒)、「粉仔」(粉末)等,這類語言特性,可能是「鹽巴」1詞出現的原因之1。
貼文引發網友熱烈討論,有人開玩笑表示,也許是當初第1個講的人不是很確定,人家問他「這啥」?那人回答「鹽…吧」?才以訛傳訛變成「鹽巴」。也有網友認為,這類用詞讓生活更有趣,「這樣一起做飯分不清楚糖跟鹽巴的時候,講這應該是鹽巴吧,比較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