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媽媽易出現「產後憂鬱」!醫籲身邊的人「多幫忙」可減輕症狀

分享:
0:00
volume_up

記者蔡庭語/綜合報導

辛苦歷經了十個月,終於等到「卸貨」的日子,生理心理的變化,讓有些新手媽媽出現情緒不穩定的症狀,這就叫做「產後憂鬱」。

許多新手媽媽會出現「產後憂鬱」的症狀。(示意圖/photoAC)

隨著孕程的進展,孕婦會面臨不同議題。懷孕前三個月,有五到八成的孕婦會孕吐、容易感到疲倦、擔心胚胎是否著床成功;儘管有性別平等法的保障,依然會煩惱要怎麼跟同事和主管討論工作內容交接。到了懷孕中期,雖然孕吐緩解,但體重漸漸的上升,胎兒在腹中活動會讓孕婦越來越有「母子一體」的感受,面對琳瑯滿目的自費產檢不知如何選擇。懷孕後期身體越來越沉重,行動不便且疲憊感也十分強烈,隨著胎位變化的追蹤,需要和醫師討論自然產還是剖腹產,也對許多孕婦而言是無形壓力。

辛苦歷經了十個月,終於等到「卸貨」的日子,生理心理的變化,讓有些新手媽媽出現情緒不穩定,可能因素有創傷性的生產、生產後荷爾蒙急遽變化、缺乏支持、無法有充足的睡眠等等,還會面臨像是選擇配方奶還是母乳,要怎麼照顧高需求的寶寶,伴侶關係是否改變,怎麼平衡親友們的「建議」,常常覺得是不是自己不夠努力。

(示意圖/photoAC)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林月屏說,產後婦女雌激素下降,使得五到八成的婦女出現失眠、焦慮或輕微情緒低落。和嚴重憂鬱症個案不同的是,仍保有對正向事物的快樂感受,在逐漸適應小孩作息且具有良好支持系統後,患者通常可以在10天內緩解。若是低落情緒持續兩週以上,就要小心是產後憂鬱症,患者常會莫名掉淚、強烈的無法照顧好寶寶的罪惡感,在寶寶周圍感到很焦慮不安,或是深信自己是「壞媽媽」,嚴重個案會合併有傷害自己或傷害寶寶的念頭,這時候建議就醫。若是有妄想或是幻聽,增加殺嬰風險,是精神科急症,需要立刻就醫,甚至需要住院治療。

治療方面,對於症狀輕到中度的個案,以認知行為治療及人際心理治療為主,中重度的個案則會建議服用抗憂鬱劑,像是選擇性血清素回收劑、正腎上腺素與血清素回收抑制劑或威克倦等藥物,擔心藥物副作用或難治型的個案會建議電氣痙攣治療。孕期憂鬱的個案擔心藥物造成寶寶畸胎或未來生長發育,產後婦女則有哺乳的考量,可以考慮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從懷孕期間到產後,如果有相關的症狀,隨時都可以介入治療。

生產前後期都可能會出現情緒不穩症狀。(示意圖/photoAC)

親友們該如何協助這些周產期憂鬱的婦女,林月屏建議,第一要學會辨認憂鬱相關症狀;第二需要傾聽她的擔憂,給予適當回應,像是〝我注意到即使寶寶睡了,妳也睡不著,妳在想什麼呢?〞;第三是有效的支持她,主動提出幫忙家務或是幫忙照看寶寶一到兩小時,讓您的朋友可以休息片刻,出門放風一下;第四是介入,觀察到明顯憂鬱症狀,主動提供您的朋友就醫資訊,陪伴她看診,如果因為寶寶無法前往,盡力說服她必需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寶寶。

這世界沒有完美的媽媽,但是可以好好擁抱寶寶、陪他一起玩、一起哭,微笑渡過每個幸福片刻,對他們來說都是好媽媽。希望每一位歷經千辛萬苦成為母親的女性,都能在心身各方面得到最好照顧。

  • 資料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新聞稿

留言衝人氣 2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