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1支風機可在越南裝3支? 風能協會「5點駁斥」:有誤導疑慮

分享:
0:00
volume_up

記者温振甫/綜合報導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先前在節目上聲稱,發現台灣裝一支風機的成本,同樣的價格在越南可以裝3支,讓外界質疑是否有弊端;對此,台灣風能協會出面以5大點澄清,認為李鴻源的說法有誤導民眾的疑慮。

台灣風機成本高過越南?風能協會回應。(圖/翻攝自臉書)

台灣風能協會提到,針對「台灣離岸風力機組建造費用遠高於越南」,有誤導民眾之疑慮,目前越南商轉中及在建中的案場共有5大特性,包含皆為潮間帶設置、離岸距離在 0.5km~5km 間、風機容量在 0.6MW~4.2MW 間、基礎型式一律為高平臺基礎 (Grounded: High Rise Pile Cap) 類似群樁基礎、沒有海上變電站等。

協會強調,越南和臺灣離岸風電建置現況差異極大,單就風機容量造價及套管式基礎之鋼材用量即高出何止3倍。

另外,協會也指出,離岸風機設置主要包括風力機組、塔架、水下基礎、海上變電站及海底電纜等四個部分,其建造費用成本取決於幾個重要條件,包括:

1. 風機容量大小:風能與風速的三次方成正比,為擷取更多的風能以產出更大的發電量,離岸風力機組朝大型化發展。台灣所採用之風力機組為目前國際主流之風力機型,其裝置容量約 8~10 MW,遠大於越南所採用

0.6MW~4.2 MW 風機容量。風機裝置容量越大的機組,其設置高度越高,需要更長更粗的塔架來支撐,基礎鋼材用量大成本就增加;而機組越大重量就越重,需要更穩固的水下基礎來承載。大型機組建造成本比裝置容量較小之機組為高,就像 8 層樓房子的建造費用當然比 4 層樓房子為高。

2. 水深地質:台灣近岸海域生態豐富,尤其是瀕臨絕種之中華白海豚,因此離岸風場多設置於 20 公尺水深以外海域,以避開近岸之生態敏感區域(尤其是潮間帶)。越南風機皆為潮間帶設置,水深較淺;水深越大,整體基礎結構所受之作用力越大(尤其是波浪及海流),再加上台灣海域地質多為軟弱底床,水下基礎之基樁灌入深度就需要越大(海床下 80~120m),才能提供足夠之承載力,以確保離岸風力機組在 25 年間能夠安全的運轉。因此其建造費用較越南於潮間帶或地質條件較佳之海域為高。

3. 離岸距離:越南風機皆為潮間帶設置,離岸距離在 0.5km~5km 間,由於台灣離岸風機多設置於水深 20 公尺以上,其離岸距離也隨之較遠。離岸風

場需要海底電纜將電力輸送至陸上變電站,其離岸距離越遠,海底電纜越長,其建造成本就越高。如果離岸距離大於 20 公里,通常需要再設置海上變電站,將離岸風場所產生電力升壓,以減少海底電纜輸送電力因距離而造成之發電量損失。此外,離岸距離越遠,海事工程施工作業所需要船舶運送組件的時間也越長,須考量海上作業海氣象條件,風險也越高,其建造費用也會隨之增加。

4. 施工方式:越南在潮間帶極淺水域設置風機,其施工成本已大幅下降,甚至採陸域施工亦可,相對台灣在水深處海域施工作業環境條件不同,相關海事工程與專業施工船舶與機具費用差異極大。而且台灣施工期冬季受東北季風影響,造成工期成本大幅上升。

5. 天然災害:台灣海域多颱風與地震,為抵抗颱風之侵襲,目前台灣離岸風電採用國際 IEC 組織所定義最高等級(Class T)之抗颱型離岸風力機組,單部機組費用較其他等級為高。此外,因為大型機組及軟弱底床之條件,為有效抵抗地震造成土壤液化喪失承載力之風險,台灣離岸風電多採用套管式水下基礎(Jacket Foundation),其構造及工序複雜、焊接精度及製造難度高且費時,而結構大且重故施工難度高,其製造及安裝成本皆遠高於越南所採用之高平臺基礎 (Grounded: High Rise Pile Cap) 類似群樁式基礎。就像使用於較嚴苛環境之高安全性車輛其造價較高。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