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緝令」真的只靠畫像就能抓到犯人?

分享:

對於正在逃亡的犯人,警方都會發布一張「通緝令」,讓民眾看到後可以幫忙提供一些相關線索,而現代因為科技發達,通緝令上都會附照片,讓大家看得更加清楚,在古代雖然也有通緝令會貼在村落鄉鎮公告,但都是以人物畫像的方式傳達犯人的長相,難道真的只靠這「抽象」的圖案就能抓到犯人嗎? [caption id="attachment_1033614" align="alignnone" width="656"] ▲古代「通緝令」除了畫像還會有犯人其他的資訊(圖/翻攝自微博)[/caption] 其實犯人的畫像並不是古代通緝令上最主要的資訊,要抓捕犯人大多都是靠著旁邊附上的其他詳細資訊,像是犯人的姓名、性別、年齡或是長相特徵等,讓一般的民眾看到後也能更了解犯人。而且古代的交通不像現在這麼發達,犯人逃亡也沒有辦法一下就跑得太遠,因此只要官府快馬加鞭,在每個驛站都設置路卡,那麼犯人就很難逃得過追捕了。 此外,在商周時代就已經有「戶籍制度」,因此官府對於每戶人家的狀況都算了解,在當時設有「保甲制度」來管理人民,幾戶人家為一甲、幾甲為一保,如果其中一戶人家有窩藏罪犯,而其他戶人家沒有通報的話,那麼就會實施「連坐制度」,一保甲的人都會受到牽連而遭懲罰。 最後則是透過「鉅額的懸賞金」來誘使民眾舉報逃犯,通常通緝令上面就會寫明了如果抓到該名逃犯將會給多少銀兩,而這些錢對於當時普通的農民們來說,都是一大筆可觀的金額,因此他們就會特別留意身旁的人,以幫家中賺取高額的收入。 (中時電子報)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