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川普高關稅無法令陸重組經濟結構

分享:

習川會後雖然中美貿易戰暫時休戰,但《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多年來希望大陸重組其經濟結構,減少出口及增加國內消費的目標並沒有達到。貿易戰非但沒有促使大陸重新平衡其經濟結構,反而讓大陸意識到,必須減少在半導體等領域對美國的依賴。

外媒認為貿易戰帶給大陸的教訓與美國的預期相反。(資料照/《美聯社》

《華爾街日報》在10月31日的報導形容,雖然習川會將兩國貿易戰降溫,但美國可能最終要放棄一直以來推動大陸重組經濟結構的目標。

報導指出,川普很多的高級顧問仍然對大陸經濟自由化抱有希望。白宮官員提到要利用美國的經濟實力,迫使大陸放棄「重商主義」貿易政策,即以出口為優先,補貼製造業,以及不鼓勵大陸14億人消費。

美國策略家想像,透過實施關稅可以抑制大陸出口,促使大陸在國內尋找新的成長來源,例如透過改革醫療和社會福利制度,讓消費者增加支出、減少儲蓄。美國透過向大陸施壓以刺激國內消費,大陸將開始從美國和世界其他地方購買更多商品,從而縮小貿易順差,而美國企業和農民可以開拓一個潛力巨大的消費市場。

但川普重返白宮後對大陸徵收高額關稅,未能令大陸改變其經濟結構。與其他國家不同,大陸對美國祭出反制措施,包括曾揚言限制稀土出口及停止採購美國大豆。

雖然習川會後中美貿易戰暫時休戰,但會議並沒有觸及大陸重組經濟結構的議題。亞洲社會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副主任、前美國高階貿易官員柯特勒(Wendy Cutler)表示,習川會更聚焦於穩定雙方關係,而不是透過解決結構性問題來推進兩國關係,而解決結構性問題似乎已經不可能。

外媒認為習川會後中美貿易戰暫時休戰,但並未觸陸重組經濟結構的議題。(資料照/《美聯社》

柯特勒表示,習川會的目的是降溫,而非尋求突破。

報導表示,即使現在,一些大陸官員仍認為國內消費太弱,希望經濟結構取得平衡。但這些措施都是零散的,受到意識形態束縛,產業生產仍是經濟繁榮的來源。

策緯諮詢公司(Trivium China)市場研究主管麥馬洪(Dinny McMahon)表示,大陸將其生產模式由製成品擴展至零部件,使大陸更深入地融入全球供應鏈。

麥馬洪表示,習近平最少從2019年已開始提到,要加強全球供應鏈,「幾乎你購買的任何製成品,不論來自哪裡,都會涉及中國供應鏈。」

約翰霍普金斯高等國際研究學院(SAIS)學者法瑞爾(Henry Farrell)表示,貿易戰帶給大陸的教訓與美國的預期相反,非但沒有促使大陸重新平衡其經濟,反而讓大陸意識到必須減少在半導體等關鍵領域對美國的依賴,並發展能夠反擊美國的經濟武器,例如對稀土的壟斷地位。(中央社)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