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陸快艇應變不足 軍方須補強淡水河防

分享:

記者宋玉寧/綜合報導

大陸籍阮姓男子駕駛1艘快艇直闖我國淡水河口,除了暴露海巡署目標辨識、攔檢海上不明目標程序的缺陷外,事實上,此一突發事件也凸顯了國軍在淡水河防上反制兵力的不足。

大陸快艇突破淡水河防。(圖/海巡署)

針對9日的事件,不僅海巡署岸上的雷操手,無法及時分辨衝向淡水河口的大陸快艇究竟是否為台灣船隻,在6月13日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海軍司令部參謀長邱俊榮中將也承認,海軍岸置雷達無法掌握小型目標。

但除了目標識別的問題外,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則是淡水河防欠缺足夠反制兵力。

針對敵軍可能沿淡水河道進逼台北的政經中樞,甚至發動「斬首行動」,往年國軍的年度「漢光」演習都會演練「反斬首行動」,在淡水河口、周邊地區實施反突擊、反滲透作戰。

例如距離淡水河口僅約8公里的關渡大橋,軍方曾規劃在橋上安置河面攔阻用的炸藥,甚至考慮直接將關渡大橋炸斷,使橋體形成河面障礙物。2022年舉行的「漢光38號」演習,則是出動陸軍第53工兵群的M3浮門橋,演練在淡水河口布放利用油桶、炸藥所組成的河道阻絕鏈。

目前淡水河防偏重陸岸兵力(圖/中天新聞)

不過,面對突襲方式的小型、高速水面目標,上述規劃恐怕緩不濟急。以往海軍在淡水河口曾駐防排水量約50噸的自製海鷗級飛彈快艇,但在2012年該級快艇全部除役後,軍方在淡水河口就未再派遣任何水面船艇。

目前除了海巡署進駐的巡邏艇外,海軍在淡水河口周邊只有陸地上的觀通兵力,河防主力則是隸屬第6軍團的陸軍關渡指揮部,配備CM11戰車、雲豹8輪裝甲車、固定的T82式雙聯裝20公厘機砲等,雖然反制火力不弱,但都是屬於岸上兵力,無法在河道上追擊小型目標。

由於國軍在淡水河道欠缺水面的應變兵力,2023年「漢光39號」演習曾整合海巡署特勤隊的K120突擊快艇、特勤隊員,進行淡水河道反擊演練。近年來陸軍也評估抽調外島的第101兩棲偵察營(俗稱海龍蛙兵),進駐台北地區、協助淡水河口、河道的河防任務。

1艘只配備1具舷外機動力的大陸籍民間快艇,就突破了海巡署的淡水河口防線,未來國軍除了解決雷達情資的敵我識別外,勢必要重新檢討淡水河防的兵力部署方式。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